張典標
1930年,毛澤東邀請8名興國籍農民開調查會,這次調查會的成果就是著名的《興國調查》。如今,研究者把這8戶家庭視為觀察中國農村的標本,他們幾代人的生活變遷是“模范縣”90 多年的縮影,也中國農村百年巨變的見證。
1930年,李昌英和另外7名興國籍農民傅濟庭、溫奉章、陳偵山、鐘得五、黃大春、陳北平、雷漢香趕到新余參加紅軍預備隊。當時毛澤東在新余羅坊召開“羅坊會議”,便邀請這8名農民開調查會。調查會開了一個星期,每天開兩次甚至三次,有時開至深夜。毛澤東稱他們為“我的可敬愛的先生”。
這次調查會的成果就是著名的《興國調查》。毛澤東在4萬余字的調查報告中寫道:這次調查要比歷次調查深入些。第一,做了8個家庭的調查,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沒有這種調查,就沒有農村中的基本概念。第二,調查了各階級在土地斗爭中的表現。
1941年9月,毛澤東在延安時提到:“我在興國調查中……得出的結論,只有兩個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這個革命是能獲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擁護和贊助的。”
因為在中國革命史和農村調查史的特殊地位,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8戶家庭不斷引來各界關注。
“江南沙漠”里難刨食
1986年,24歲的胡玉春剛進興國黨史辦,研究毛澤東農村調查,負責尋訪興國調查中8戶家庭的后人。
山路坑坑洼洼,他推著自行車,攀爬在植被稀疏的山嶺上。有時尋訪一戶人家,路上就得花費半天的時間,沒談上幾句天就黑了,只得借宿一晚。
夜宿溫常鑫(溫奉章之子)家的見聞讓胡玉春記憶猶新。溫奉章是當初參加興國調查的8人中唯一活到新中國成立的。村干部說溫家在村里算日子最好過的。不過,胡玉春發現溫家7口人住在兩間低矮的土坯房,每年要花200元購買議價糧。
兩年之后的1988年,全國百縣縣情調查開始,興國被選中。江西省和興國縣社科聯組成聯合調查組,參與其中的胡玉春再一次走訪了8戶農民的后代。
調查組詳細比較了1930年《興國調查》中提及的勞動方式、生產工具、口糧和債務、文化程度、生活水平等方面。雖然農民翻身得解放,但農村仍很落后,農民生活普遍不富裕。
胡玉春解釋,那時興國自然條件仍然惡劣,傳統農業收成很低,農村改革的活力難以激發。
毛澤東在《興國調查》里寫道:“那一帶的山都是走沙山,沒有樹木,山中沙子被水沖入河中,河高于田,一年高過一年,河堤一決便成水患,久不下雨又成旱災。”
興國曾被稱作“江南沙漠”,當地人形容這里天空無鳥、山上無樹、地面無皮、河里無水、田中無肥、灶前無柴、缸里無米。一到夏天就和“火焰山差不多”。
時任江西社科聯主席的傅伯言補充了另外一個原因:8戶家庭人口倍增,人均耕地過少。1930年,8戶家庭共51人,人均耕地1.2畝;1987年,8戶家庭人口達111人,人均耕地只有0.54畝。不過,8戶家庭后代已經感受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情況逐步開始好轉了。
走出“江南沙漠”,闖出一片天
生態條件“先天不利”,限制了興國農村發展,好在市場經濟潮起,興國農民不用像先輩一樣在“江南沙漠”里刨食了。
傅浪是傅濟庭的曾孫,初中畢業后,傅浪在周邊縣市打小工。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第二年,傅浪就去了廣州。攢了7年錢后,他給家里蓋了一棟三層樓的磚房。
除了傅浪,其余7戶家庭的后代也都南下廣東、東進福建打工。
1993年,李昌英的孫子李吉元去廣東建筑工地拉沙子,一年能攢下一萬塊錢。1996年,李吉元把老家搖搖欲墜的土坯房換成了新瓦房。
情況最好的是陳莊德(陳偵山之孫)。20世紀90年代,陳莊奎、陳莊林、陳莊興、陳莊德、陳莊才五兄弟到福建漳州的工地里做建筑模板。最開始兄弟幾個幫人打工,一天10塊錢,手藝最好的人也才15塊錢。4年之后,老四陳莊德開始自己承包工程,拉起一支施工隊。好的時候,一年掙10來萬。到2002年,陳莊德在老家蓋了兩層小別墅,貼著外瓷磚。這是村子最早的樓房。
這一時期,8戶家庭后代已經擺脫了生存壓力。1995年和2000年,兩次興國再調查證明了這一點。1995年和2000年8戶家庭后代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236.3元和2200元,是1988年的7.5倍和13倍。
調查數據顯示,1988年,8戶家庭的收入基本上來自于農業;1995年,8戶家庭中有10人在外務工;2000年,8戶家庭后代近三分之一的人投身打工潮;2008年,外出務工的比例提高至35.7%。
“模范縣”摘掉貧困帽
李吉鍇是李昌英之孫,他有8個兒子。年長的孩子外出務工,李吉鍇和老伴留在家里務農。在興國農村,判斷一家人日子過得怎么樣,就看蓋沒蓋房、外墻有沒有貼瓷磚。因為孩子多,要讀書,家庭負擔比較重,直到2009年李吉鍇的新房才動工,在村里屬于最晚的。
新房動工那一年,老五李士森大學畢業,這是8戶家庭后代中最早的大學生。在調查組看來,這是8戶家庭生活變遷的標志性事件。
李士森大學畢業之后,在北京從事計算機編程工作,2011年每月工資1萬多元,幾年之后漲到近3萬元。他的幾個兄弟,也在政策幫扶和李士森的幫襯下陸續蓋起了新房。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8戶家庭中的17戶后人,均已脫貧。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8戶家庭后代中,受益最多的是住房、醫療、教育和產業等方面的幫扶。
脫貧攻堅帶來了第二次建房潮。興國對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每戶補助1.5萬元。傅濟庭的孫子傅傳英一家被列為貧困戶,也享受了政策。房子蓋好的那一天,傅傳英對媳婦說,這次終于跟上大隊伍了。
同樣好轉的還有李吉元。李吉元在家養了4頭牛、100多只雞。養殖業是當地扶貧補貼的產業,一頭牛補貼2000元,每只雞鴨補20元,每頭豬補300元。再加上兒子的務工收入,李吉元一家不僅脫了貧,還把2011年開工的新房子徹底完工,貼上了瓷磚。
在胡玉春看來,這8戶家庭的后代生活變遷是興國舊貌煥新顏的縮影。
興國是有名的“模范縣”和“將軍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興國全縣23萬人口中,參加紅軍的就有8萬多人,5萬多人為國捐軀,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興國籍紅軍倒下。1955至1964年間,興國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56位。毛澤東曾親筆書寫了“模范興國”的獎旗授予興國。
2020年4月,興國徹底摘掉了貧困帽,可以告慰5萬多興國籍烈士了。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在胡玉春看來,興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這也是《興國調查》8戶家庭后人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