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積貧積弱的祖國,一群平均年齡二十多歲的代表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一起,為了把心中的理想主義努力付諸現實,開啟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921”到底有什么魔力,讓他們如此執著?又是什么,值得我們去認真探尋?
“不是百姓,是人民!”
電影《1921》中有這樣一組鏡頭:上海租界隱蔽的印刷廠中,宣揚社會主義的進步刊物正在夜色掩護下熱火朝天地印刷。此時,刊物作者、中共一大代表李達匆忙趕來,焦急地拜托工人們停印校正。他說自己翻譯時出了錯,將“人民”譯作了“百姓”。印刷工會的工人楊迪先表示不解:“這兩個詞,有區別嗎?”
“百姓是泛指。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
有關建黨歷程,此前鮮少在大銀幕上見到如此細膩的表達。2021年7月,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100年滄海桑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中華民族改命換運的關鍵。在這個特殊節點,電影《1921》的上映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電影將視角聚焦到1921年的上海,中共一大召開前后。為了挽救積貧積弱的祖國,一群平均年齡二十多歲的代表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一起,為了把心中的理想主義努力付諸現實,開啟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
“1921”到底有什么魔力,讓他們如此執著?又是什么,值得我們去認真探尋?
看往昔之歷程,方能知今日之可貴
革命者,人人都是“九死一生”。我們現在所享受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早在100年前便有人負重前行。看看1921年的故事,就知道和平與富強從不是理所當然。
有這樣一組數據:2019年中國共產黨總計有9191萬余名黨員;但在1921年建黨之初,全國的黨員只有50多人。要知道,最早一批黨員多數家境不差,就像共產主義的先驅——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是彼時的大學者、大教授,收入不菲??赏渡砉伯a主義運動后,陳獨秀多次被捕入獄,李大釗更在1927年慘遭殺害。
他們為何要選擇這樣一條充滿磨難的道路?電影《1921》里有一幕呈現:當李大釗前去探望因散發共產主義傳單而被捕的陳獨秀時,后者慷慨陳詞:“軍閥要我死,我要中國生!”
這是一條注定充滿了艱難險阻的道路,但卻是唯一一條可以挽救國家與民族危亡的道路。
同樣可以參照的,是13位一大代表的命運:王盡美1925年因勞累病逝;李漢俊1927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后殺害;鄧恩銘與何叔衡先后于1931年和1935年遇害……
篳路藍縷,前路漫漫。這背后,是彼時中國的四面楚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足足積壓了1000多個。救亡圖存的急迫與艱難,不言而喻。
在那個時代,中國的有志青年如同四散的火種,灑滿全世界,焦急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任弼時,當時分別在法國和蘇聯求學,謀取救亡之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中共一大,在此期間成功燃起了名為“希望”的烈火。
憶當年之奮進,亦能長未來之精神
實際上,中共一大參會代表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由年輕人主導的事業。
彼時,毛澤東28歲,滿懷抱負地從湖南來到上海;劉仁靜17歲參加五四運動,19歲出席中共一大,被贊為“小馬克思”;鄧恩銘參會時年方20歲,后擔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24歲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
就是這群滿腔激情的青年,也必須面臨重重困難甚至迷茫。中共一大會議上,大家就路線、方針多次爭論。1945年,毛澤東在回憶中共一大時便感慨:“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辦,也還不甚了了。所謂代表,哪有同志們現在這樣高明,懂得這樣,懂得那樣。什么經濟、文化、黨務、整風等,一樣也不曉得……可謂年幼無知,不諳世事。但是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個世界也是翻天覆地?!?/p>
“他們的名字在今天璀璨奪目,但當時的狀態其實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電影《1921》的導演黃建新感慨萬千。按他的理解,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會苦悶、會彷徨,但他們最終實現了遠大的目標,改變家國之命運——這對于今天的年輕人,無疑是最好的激勵。
這也正是電影《1921》力圖傳遞給觀眾的思緒:百年前,青年們滿懷壯志,在民族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他們的精神不僅穿越百年與你我共鳴,更將持續地滋養著中國。
“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電影的后半段,呈現了中共一大在嘉興南湖游船上勝利閉幕的場景。當李達和毛澤東帶頭誦讀起《共產黨宣言》,代表們圍在一起,眼含熱淚,齊聲高唱國際歌,面對這份挽救中國于水火的凌云壯志,你無法不心潮澎湃,并為今天能生活在中國感到由衷自豪。
“七一”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生日,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節日。用黃建新的話說:“希望《1921》能成為大家了解建黨歷程的一扇窗——推開這扇窗,看看這段改變了今日之中國的光輝歷史,也正是慶祝這個非凡日子的極好方式?!?/p>
(《中國新聞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