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生14年,如人之百歲,但13年的記憶,對許多親歷者來說,似在眼前。有“豬堅強”相伴,如同有那種活下去的力量相伴。正如樊建川所說,它代表著一種“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美好意義。
我們懷念過很多人,卻很少會懷念一頭豬。但是,“豬堅強”成了那個特例。據建川博物館消息:“14歲高齡、在建川博物館生活13年的‘豬堅強于6月16日晚10點50分因年老衰竭去世。”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表示不舍,有人說:“謝謝你用自己的堅強詮釋了生命的偉大。”
地震廢墟中堅持36天,得名“豬堅強”
2008年6月17日,汶川地震后的第36天,在重災區四川彭州龍門山鎮團山村村民萬興明家倒塌的廢墟中,解放軍戰士救出了一頭被埋的母豬。令人稱奇的是,這頭豬受了多處外傷,但還堅強地活著。
據媒體報道,這頭豬在廢墟下靠咀嚼木炭、喝雨水活了下來,原本150公斤重的它,被救出時只剩下50多公斤。網友們為這頭奇跡般存活下來的豬取名“豬堅強”。
萬興明沒忍心把這頭豬殺了,“受了那么大罪,挺不容易,得讓它活著。”之后,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花了3008元將“豬堅強”買了下來。作為地震博物館的“活文物”,它被接到了建川博物館,由專人飼養,自然終老。
成為明星動物,在博物館度過余生
有營養師設計食譜,有醫生定期上門體檢,有專人細心照顧……2008年8月,“豬堅強”的體重恢復到了150公斤。照顧它的黃玉英說:‘豬堅強喜歡早晚出門溜達,堅持在圈舍外大小便,比小娃娃還懂人情,真的很聽話。”
很多人都提到過“豬堅強”的聰明。“豬堅強”打破了建川博物館副館長何新勇對于“豬笨”的一個刻板印象。和“豬堅強”打交道這么多年,他發現,在鏡頭面前的“豬堅強”好像越來越自然。“剛開始它怕生,會躲人。慢慢地人多了,遇到合影的人,它會主動把頭昂起來等著你拍。像個演員一樣,輕車熟路地配合著人們。”
每年5月12日,萬興明夫婦都會來看望它。“豬堅強”吸引了許多媒體記者前來采訪,也吸引了許多游客,有人為它創作歌曲,博物館為它籌劃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它的生命還通過六只克隆“小豬堅強”得以延續……“豬堅強”可謂是動物明星中的明星。
2021年5月10日,“豬堅強”已經無法起身站立。14歲高齡的它,相當于到了人類百歲年紀。
“豬堅強”去世后,“建川博物館聚落”微博評論區里,充滿了懷念和祝愿。
建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介紹,未來,“豬堅強之家”將成為“豬堅強”主題的博物館,可能會把“豬堅強”做成標本,也可能為它制作雕塑、紀念碑。總之,希望能夠讓大家記住“豬堅強”所代表的在地震中頑強不息的求生精神。
代表著“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美好意義
無論是生前的關注還是死后的懷念,“豬堅強”打動人們的,首先是它創造的生命奇跡。盡管它可能并不知道“堅持”的含義,但被埋36日依然存活,這份對“活著”的執著渴求,依然令人震撼不已。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份堅持都有意義。“豬堅強”用一種極致的方式,詮釋了生命的堅韌。正如網友所熱議的:“它的堅強打動了人”“‘豬堅強是生命的奇跡,堅強的符號。”
樊建川表示,“豬堅強”之所以受到這么多關注,是因為它代表著一種“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美好意義。
也正如建川博物館在微博中所說,“其實,大家關注的并非只是一頭豬,而是關于那段共同記憶的緬懷深思。”通過“豬堅強”,我們能記得那場災難帶來的痛苦和悲傷、懷念和記憶、堅定與希望。痛苦與悲傷永遠都在記憶之中,不可能、也沒必要抹去,這是人類的正常情感。失去這些情感,生活就沒有意義。但我們還得正常而堅強地生活下去,這是生人的必須,也是逝者的希望。
在“豬堅強”之后,還有一頭豬被取名為“豬剛強”。后來,來自地震重災區的人們開始自稱“朱某強”。大家通過這種自嘲和玩笑,消解著災難帶來的痛苦,互相鼓勵向前看。對“豬堅強”的懷念,也是對那段特殊日子的回憶,并在生活迷茫痛苦時,尋找到一點兒當時獲得的力量。
珍惜人生,把握當下,堅強活著,笑對一切。“豬堅強”走了,人生還在,活著的力量還在,等待和希望還在。
(《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