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行
多年來,美國知名中國事務觀察家彼得·沃克用親身感受記錄了一個客觀的中國:中國人非常幸福、踏實勤奮、十分自由。中國政府擁有優秀的人才隊伍,治理模式與美國相比更加高效……他說,那些把中國當成敵人的人,實際上根本不懂中國。
一個與中國結緣35年,造訪中國80多次的美國人,有著怎樣的中國印象?多年來,知名中國事務觀察家彼得·沃克用親身感受記錄了中國的變遷、發展和繁榮。現在,他給自己樹立了新目標:呈現一個客觀的中國。
“美國媒體對華有誤解,但改變不了歷史走向”
“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因為我看到的中國和西方媒體筆下的中國相差甚遠。”沃克用一年半的時間撰寫了著作《大國競合》。為了觸及中美差異的根源,他進行了大量研究調查。無論是參與中國政治事務的專家,還是生活中的普通民眾,都是沃克的觀察對象,“我看到的是,中國人非常幸福、踏實勤奮,而且十分自由”。
“在美國,媒體是一個攻擊性很強、重視經營收益的行業,因此它們不會一直報道真實信息,時而會發布能吸引大量讀者的內容。”沃克舉了一個例子:上一屆美國政府沒能有效應對新冠疫情時,就將注意力從美國轉移到了中國,讓中國做替罪羊。“這一切,美國媒體都難辭其咎。”
沃克認為,美國媒體對華有誤解,美國輿論的對華敵意根本不符合美國基本利益。“美國最終肯定要糾正這一錯誤,但誰知道會是什么時候?”不過,沃克表示,這些都無法改變歷史走向,歷史的方向正隨著基本現實、經濟增長等因素大步前進。
“美國口中的中國挑戰,與中國無關”
沃克認為,美國官員和媒體不了解中國,或者說不愿意了解中國,而美國口中所謂的“中國挑戰”,其實與中國無關。美國上屆政府發表了不少反華言論,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沒能兌現給美國民眾的承諾。沃克表示,這些官員反復說著同樣的話,然而他們并不了解中國模式,或者是已經了解但無法輕易接受。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與文化差異也有關。美國社會非贏即輸的思想風氣嚴重,這與美國的歷史、宗教和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沃克說:“美國的態度是,如果中國在贏,那么美國必然在輸。”他發現,大國競爭必將以沖突收場的說法,幾乎都出自西方,根源正是非贏即輸的西式思維。
過去100多年,美國享有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絕對優勢,自認為沒必要了解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中國卻一直強調和諧、平衡以及共贏。沃克稱,有了這樣的差異,當美國的優越感受到威脅,中國就突然成了敵人,而那些把中國當成敵人的人,實際上根本不懂中國。
“中國模式更加高效”
“對中國而言,如何讓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不受外敵入侵,走向繁榮昌盛?”沃克給出了答案:中央政府。他強調,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本質上并無對錯,這是基于兩國歷史文化產生的不同方式。然而,兩種模式發展出了不同的效果。
沃克表示,中國政府擁有優秀的人才隊伍,治理模式與美國相比更加高效。“我見過很多中國官員,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很高,而且經驗豐富。”
同時,中國注重長期合作,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都將在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還為五年計劃進行了大量投入,給未來目標鋪好路。反觀美國,“美國模式基本是在說,我們要打造全世界最厲害的企業,靠它們引領美國經濟”。他認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都集中在東方國家,西方是否會如實看待無關緊要。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經濟動能,會繼續促進全世界的繁榮,并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在沃克看來,中國模式的高效也在疫情防控中有所體現。“中國對于新冠疫情采取了合理的、謹慎的態度。毫無疑問,中國的疫情應對非常有效……各國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有效應對疫情。在這方面,必須給中國打出高分,給美國打低分。”
“中美關系只會向前發展”
沃克認為,中美兩國都有有志之士能推動合作共贏,兩國關系只會向前發展,但會是一條很長的路。
“去過美國的中國人,遠多于去過中國的美國人。”沃克表示,其實不少聰明的美國人能夠站在中美兩國的角度看問題。增強兩國民眾在基礎層面的人際交流,是使兩國歷史文化有效傳播的重要途徑。
作為商界人士的沃克,也深刻認識到商業互動在打開和促進中美兩國交往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他說:“美國企業可以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大成功,同時美國也要允許中國企業面向美國政府和民眾提供服務。這樣的商業對話,可以讓交流不局限在意識形態領域,能走進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領域。”
“中美兩國都有各自要應對的挑戰,而中國的模式優勢使其可以更好地應對世界的各種變化。與此同時,美國政客們卻在互相指責,而不是解決問題。華盛頓官員們要做的是共同努力帶來積極改變,但這不僅現在沒有發生,在未來也是一道難題。”沃克說道。
沃克坦言,他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填補認知空缺,不是單純地支持美國或中國,而是客觀呈現兩國現實,探究其中的“強大、不同和平等”。
沃克最后總結道:“現在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國會繼續在踏實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不斷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