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這樣的選擇,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從1921到2021年,黨的百年征程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成為最先鋒的人。
最先鋒的人敢于直面時代挑戰
1918年11月,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天安門廣場發表了題為《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的兩次演說。李大釗熱情洋溢地告訴世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民主主義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的勝利。
那天,在李大釗講演的現場聽眾中,就有25歲的湖南青年毛澤東。自此以后,毛澤東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閱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毛澤東后來對斯諾(美國著名記者)回憶說,《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這三本書,當時對他影響很大,建立起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100年前的1921年陽歷新年,湖南長沙,大雪紛飛。十幾位年輕的知識分子,踏著五四先進文化催生的救國潮流,來到潮宗街文化書社,召開新民學會長沙學員新年大會。
會議是在一個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召開的,但討論的話題卻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和目的。28歲的毛澤東在會上兩次發言。這兩次發言,后來以《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為題,收入《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作為全書開篇。
毛澤東在發言中說:“我贊成用俄國式的革命道路,這是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他還比較了其他方法,認為“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毛澤東曾用形象的十個字,概括了近代以來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復興之路苦澀的心路歷程。中國的出路在哪里呢?立志要革命,但怎么個革法,革命的路該怎么走?這是最先鋒的人必須回答的根本性問題。
1921年的夏天,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十幾位年輕人,拿起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武器,以改天換地的氣概,在上海悄悄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幕——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紅色航船就這樣啟航了。
最先鋒的人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
想要革命,就要組織起浩浩蕩蕩的主力軍。毛澤東曾說:“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這樣才能形成改天換地的社會力量,才能構筑起打不破的鋼鐵長城。
對于農民運動,毛澤東有著最先鋒的視角。他最早看到了農村中的革命潛力,深入農村進行調查。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農村呆了22年,他始終扎根于工農群眾之中。他脫下長衫換上草鞋,與工農相結合。
總結共產黨人的成功經歷,毛澤東的結論是這樣的: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個標準——看他愿意不愿意、實行不實行與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起。愿意并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
與工農相結合的觀點如今過時了嗎?當然沒有。無論貢獻大小、高低,共產黨人永遠是人民的勤務員。他們是人民群眾的一分子,也是人民群眾中最先覺悟的先進分子。要為人民服務,為民族謀復興,就必須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從人民群眾中獲得精神營養和智慧力量。
所以,毛澤東一直強調要站在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一邊,任何時候共產黨人都應如此。
最先鋒的人服從組織、遵守紀律
共產黨人立志從根本上改造世界,而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就必須靠組織的力量。共產黨強調組織紀律,依靠組織的力量去克服困難、戰勝強敵,作為組織的一員,每一位黨員都必須遵守黨章、服從組織、嚴守紀律,要學會在組織中生活,要堅決完成組織交予的各項任務。
要想成為最先鋒的人,不僅要禁受住血與火的考驗,還要禁受住更加復雜、更加嚴峻的黨內政治生活考驗。身為共產黨人應該首先想到自己是人民群眾的一分子,不可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在不同時期,社會環境不盡相同,社會人群也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為人民服務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宗旨。
“這里是立規矩的地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面對當年毛澤東提議的“六條規矩”(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時發出的感嘆,“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規矩”是習近平口中的高頻詞,而“規矩”就是服從組織、遵守紀律。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擁有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的組織,所以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被信仰所吸引,為真理而斗爭,在黨旗下英勇奮斗、前赴后繼,一心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求是》、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