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大涼山腹地,從革命老區到高原藏區,數十萬第一書記帶著村民“追光”的故事,是十八大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上下同心戰貧的寫照,是中國減貧史上高效而溫情的一個篇章。
“不要錢不要物,只想要個第一書記。”這是一句流傳在中國鄉村地區的順口溜。“第一書記”是一個什么官?為什么這么受老百姓歡迎?
數十萬第一書記帶著村民“追光”
第一書記是中國減貧歷程中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自2013年起,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他們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沉下心、融進去、辦實事,擔當著脫貧致富“火車頭”的角色。
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300多萬名。這個龐大的群體如同散落在廣袤田野里的滿天星,在“第二故鄉”發光發熱。
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大涼山腹地,從革命老區到高原藏區,數十萬第一書記帶著村民“追光”的故事,是十八大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上下同心戰貧的寫照,是中國減貧史上高效而溫情的一個篇章。如今,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了中國人消除絕對貧困的千年夢想。
村民們脫貧后“眼里有光”的樣子,令外國紀錄片導演印象深刻。西方學者曾指出,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人類歷史上所實現的最偉大的人權成就。中國的人權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體現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
剛剛脫貧的鄉親們沒有主心骨,怎么辦
當脫貧成為“過去時”,這支力量會不會告別農村,從而讓剛剛脫貧的鄉親們沒了主心骨,保不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近日,中辦印發《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這樣的擔心送來了一顆“定心丸”:第一書記,繼續選派!
《意見》明確,這一次的選派要更為精準地從脫貧鄉村在銜接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存在的隱患出發,從新近脫貧群眾的實際需求和共同期望出發,派出干將、能人。其中,有農村工作經驗或涉農方面專業技術特長的優先。
《意見》對于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地點,同樣“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方面,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脫貧村是重點地區,需要加大選派力度;另一方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較輕的村,可從實際出發適當縮減選派人數?!兑庖姟诽貏e強調,對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子,按照常態化、長效化整頓建設要求,要繼續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在銜接期間扭轉上述局面。
《意見》還列出了四項重點:一是建強村黨組織。一方面,把能干事、會干事的“當家人”選出來;另一方面,吸引各類人才,著力破解鄉村振興“人才荒”。
二是推進強村富民。打贏脫貧攻堅戰,扶貧產業功不可沒;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仍是核心。對此,《意見》提出了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明確要求,就是希望第一書記們帶領鄉親們把對路的產業真正建設好。
三是提升治理水平。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到鄉村去,也要著眼提升鄉村善治水平,規范村務,完善村民自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網格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
四是為民辦事服務。既要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也要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扶上馬,送到底”,中共中央作出繼續向鄉村選派第一書記的決定,讓“希望的田野”上弦歌不輟。
鄉村振興正當時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民之貧富,國之責任。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在發展中解決貧困問題。這場不放棄、不懈怠的“與窮的戰斗”,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浙江安吉“一根毛竹”撬動了百億規模竹產業,山西大同的黃花菜成為“致富菜”,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成了村民的“幸福車間”,革命老區民眾吃上了“紅色旅游飯”,一根根網線幫助“土特產”走出大山……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等因地制宜的方案,讓農民過上了脫貧增收的好日子。
中國減貧帶來的改變,不僅體現在物質上,還體現在精神層面上。信息流通的加速以及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增強,深刻影響和改變著貧困地區民眾的思維方式,現代觀念顯著增強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如何對待弱勢和少數,是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子。中國的減貧與發展實踐對“人”的觀照慎終如始,將婦女作為重點扶貧對象,對少數民族整族脫貧特別上心,量身定制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老年健康西部行項目、貧困殘疾人幫扶項目……呈現了中國減貧故事中充滿人情味的敘事。
時至今日,脫貧已成“過去時”,鄉村振興正當時。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