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打擊拐賣兒童行為,是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重要措施。比如前文所述,“1999.8.10南山村搶劫嬰兒案”就是在公安部開展“團圓”行動背景下偵破的。
目前,這一行動已找回失蹤被拐兒童1737名,偵破拐賣兒童積案91起,抓獲拐賣犯罪嫌疑人236名,各地累計組織認親活動近500場,“團圓”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與卓有成效相隨的,是拐賣兒童犯罪活動尚未完全消失。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閻志在“兩會”期間提交了一條《關于完善刑法相關規定,對拐賣兒童違法犯罪開展綜合治理》的建議——將拐賣兒童犯罪的刑期起點參照綁架罪,直接調整為10年以上,從嚴打擊。他認為,拐賣兒童犯罪活動尚未完全消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部分地區重男輕女思想泛濫,買方市場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國家對拐賣犯罪量刑仍相對較輕,部分拐賣犯罪分子鋌而走險,甚至將罪惡主場由線下向線上轉移,隱蔽性增強。
比如,今年3月4日,江蘇淮安中院發布了一起夫妻拐騙兩名兒童服侍二人的案件。據悉,2019年6月,該夫妻以資助為名,將兩名14歲貧困兒童在其監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從淮安盱眙縣接至北京家中,要求兩童稱其為“少爺、少奶奶”,并下跪為其脫鞋、洗腳、捏腳、按摩。該夫妻以假通緝令威脅兩童,并在網上訂購電擊項圈等物品,拐騙、奴役兩名兒童共計7日。盱眙縣人民法院判決李某、孫某犯拐騙兒童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4年、3年。
閻志建議,完善刑法相關規定,進一步提高對拐賣兒童的懲罰力度,從源頭上建立完善、可追溯的身份識別系統。將新生兒指紋、血液采集納入初次身份登記必備流程,提高兒童生物識別率,建立全國聯網的人口資料庫。另外,要加強醫院對出生證辦理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倒賣出生證、偽造親子鑒定等灰色產業,切斷偽造身份證明利益鏈條,打擊非法落戶行為。
為萎縮兒童拐賣市場,閻志還在建議中提到,調整與完善現行收養制度,杜絕假借收養名義拐賣兒童,通過疏通合法收養渠道、簡化收養程序、降低收養門檻。
拐賣兒童不僅是犯罪行為,也是十分野蠻與反人道的行為。防范拐賣兒童行為關乎國民的安全感與社會治安的風氣,對犯罪分子的強力打擊工作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在全社會形成對拐賣兒童行為的“零容忍”氛圍也是十分必要的,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與教育,也有助于推進相關工作。希望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拐賣兒童的行為能越來越少,更多孩子能在安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