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拍攝于北京某公交車上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視頻顯示,一個60多歲的大媽責罵年輕女乘客沒在第一時間給她讓座,言語間很是歧視外地人:“我就瞧不起外地人,沒素質,老弱病殘上來不給讓座,我瞧不起”“臭外地的,上北京要飯來了,狂什么呀”“看你這長相,就知道你不是北京人”……
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適,被大量轉發吐槽。目前,該大媽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對警方的處罰,很多人拍手叫好,表示“大快人心”“給警方點贊”。也有網友認為,街上吵架的人很多,“行拘太重了”。
事實上,涉事大媽被行政拘留一點兒也不冤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條明確規定,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處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涉事大媽的行為擾亂了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且情節嚴重,依法行政拘留無可厚非。
行拘辱罵他人的乘客,不僅是依法執法應有之義,也能起到以案普法的作用。一是告訴公眾,在公共場所辱罵他人屬違法行為,要付出相應的法律代價;二是提醒公眾,被他人無端辱罵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不能不了了之;三是公共交通服務機構應深刻認識到,公共交通工具上辱罵他人,不僅是道德問題,還涉嫌違法,絕不能停留在道德引導層面,該報警必須報警。
事發當時,不少乘客現場批評涉事大媽,但是她仍然我行我素,可一被警方行拘后就表示馬上悔改。由此可見,唯有通過法律的震懾,才能厘清道德與法律邊界,也才有助于分清道德觀、法律觀,更好地規范和約束每個人的行為舉止。
(《北京青年報》《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