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彤
都察院在明代歷史上是舉足輕重的中央機關,職責重大、地位突出,與刑部、大理寺合稱為“三法司”。在明代,皇帝極為重視都察院的結構設置和制度設計,因此都察院在維護明王朝統治、監察百官、選拔考核官吏等方面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在具體職能方面,都察院不僅僅是作為最高中央監察機關存在的,還有其他職能,涉及教育、監禮、參與司法等。
明代都察院的監察職能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皇帝用以制約百官權力,以及糾舉不法行為的制衡機制,是各個朝代最為主要的政治調節制度,同時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在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制度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行使監察職能的部門既有中央的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也有地方上的提刑按察使司,這些機關共同構成了結構設置復雜完備同時又行之有效的監察體制體系。本文著重討論明代都察院的監察職能。
糾劾百官是都察院的主要職責,也是都察院的核心權力,主要是針對朝廷百官的失德失職行為,尤其是中央的高級官員。而糾劾百官主要的措施就是彈劾、奉旨出巡、照刷文卷以及在祭祀過程中的監察。
彈劾
彈劾是都察院向皇帝檢舉某官吏違法違紀、其他瀆職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對于官員所做出的不公不法的事情,都察院都要及時作出糾劾,這是都察院監察職能中最為主要和核心的權力。
作為中央最為主要的監察機關,都察院可以作出糾劾的范圍也十分廣泛。洪武二十六年所定《諸司職掌》規定,監察御史必就文武官員的四個方面行為提出彈劾,即“凡文武大臣果系奸邪小人,構黨為非,擅作威福,紊亂朝政,政令德澤不宣,災異迭現,但有見聞,不避權貴,具奏彈劾;凡百官有司,才不勝任,猥瑣阘茸,善政無聞,肆貪壞法者,隨即糾劾;凡在外有司擾害善良,貪贓壞法,致令田野荒蕪,民人受害,體訪得實,具奏提問;凡學術不正之徒,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求進用,或才德無可稱述而挺身自拔者,隨即糾劾,以戒奔競。”由此可見,糾劾的范圍一般是朝廷衙門官員的忤逆犯上、貪贓枉法、危害皇帝權威的故意犯罪行為。但是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愈發強盛,朋黨之爭、爭權奪力以及不利于朝廷的思想言論也逐漸成為了都察院所要監督的范圍。
除此之外,明代也是一個極為注重禮制的朝代,自然在祭祀、朝會時也少不了都察院對于官員們禮儀的監察。在參加重大典禮和儀式的時候,官員們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制度,具體來說就是禮部所制定的日常朝見時候的次序和報告的禮儀,《大明會典》有載:“凡大朝會行禮,若有失儀,聽糾儀御史舉劾。常朝,大小衙門官員奏事,禮有未當及失儀者,聽侍班御史并給事中劾奏。凡朝會行禮,敢有僭越班次,言語喧嘩,有失禮儀及不具服者,隨即糾問。”皇帝更是反復強調禮制監察的重要性,并且有嚴密的程序規范,“朝班,每日由都察院輪委御史二員侍班,糾察失儀”。
提督各道奉旨出巡
提督各道奉旨出巡是都察院的一項專屬的監察權,也是都察院的主要特點之一,一般來說提督各道奉旨出巡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奏請點差,另一種則是回道考察。奏請點差就是指都察院監察御史的出任以及對于出巡的人員進行提名,回道考察則是在監察御史出任出巡結束,回京述職時候對其進行評論和考核,并且依照考核結果及業績對于各監察御史進行官員升職加薪或者降職減薪的建議。
照刷文卷
照刷文卷也是都察院進行監察活動的日常工作,類似于一種案卷檢查的工作,屬于檢查權。在各個衙門執行政務的過程中,必須將執行的過程嚴加考量記錄,無論是涉及涉案人員還是行政程序,都必須由專門的書記官記錄在案并且形成檔案,而都察院在日常的監察活動中就是對該類案卷進行檢查,對于監察官員違規執法行為有極大的益處,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各官員的工作效率,還可以對官員在執法過程中的錯誤行為進行及時糾正。例如,“若有獄洽淹滯、刑名違錯、錢糧埋沒、賦役不均等項依律究問。遲者舉行,錯者改正,合追理者即與追理,務要明白立案,催督結絕”,以此對于皇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明代都察院中央司法權研究
在明代幾乎全部中央機關都具有一定的司法權,都察院當然也并不例外,都察院甚至是在權力劃分時候就是具有監察權和司法權集為一身的中央機關,但是都察院的主要司法權體現在十三道監察御史對于地方的司法事宜的相關案件審理,以及都察院對于中央案件的親自督辦,其中都察院對于中央案件的親自受理是明代都察院司法權的主要側重點。
都察院在明太祖設立之初,只是為了糾劾百官而設立的,很少涉及司法實踐的范疇,但是后來為加強中央集權、分散百官權力,都察院逐漸擁有了獨立的司法權。其中對于司法權的應用多是有關職官犯罪案件,對于這些職官犯罪案件的審判活動總體上來說可以分為初審、復審、復核、會審等幾種形式。
初審
初審是最大程度上體現都察院擁有獨立司法權的審判活動,初審顧名思義就是都察院對于案件的第一次審判,就是由都察院對于整體案件負主要責任審理的審判活動,從明代都察院初審的案件來源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由其他機關彈劾后,皇帝轉交給都察院審理的案件。上到都督府、錦衣衛,下到普通士兵,都可以在充當彈劾機關之后,由皇帝任命給都察院審理相關官員犯罪案件,在此類案件之中,都察院的獨立審判權是由皇帝直接賦予的,也是皇帝集中權力的主要手段。當然,在都察院自己彈劾后,皇帝又賦權給都察院的案件也是可以由都察院初審的,可以說都察院彈劾的案件幾乎貫穿整個明代的始終。
第二,都察院下屬機關巡按御史彈劾后,皇帝轉交由都察院自行督辦的案件。但是在巡按御史彈劾后,都察院親自審理案件一般只是明朝前半段,后半段就是在巡按御史彈劾審理之后,交由都察院批示之后再上交給皇帝決定施行。巡按御史是隸屬于都察院的下屬官員,由其彈劾的案件自然應上交給都察院予以審理,初審的權力也是自始存在的,除把該類案件審理權下放給巡按御史,由下屬機關彈劾后提審的案件是初審案件的主要來源。
復審
明代朝廷為了保證司法的公正性,以及皇帝對于慎行少刑的司法精神的貫徹和執行,使得百姓對于審判結果最大程度信服,明朝中央各司法機關對于審理過后仍有疑問的案件會進行復審。而都察院要對下屬監察御史審理過后上報的案件進行再次復審,并作出終審判決。甚至除此之外,刑部審理過后出錯的案件也由都察院進行復審。
復核
在三法司之中,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各盡其職,刑部具有審判職責,都察院具有監察職能,大理寺具有明確的復核職能。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都察院也逐漸具有了在自己職權范圍內的復核職能,主要體現在明朝后期,沒有對于下屬巡按御史轉交審理案件的初審權之后,只是對于巡按御史審理過后的案件進行批示復核,但是正如上面所述,都察院的復核權也并不是全部沒有限制的,這類復核也并不是最終的復核,而是要在批示之后向皇帝提交予以施行。
會審
在歷史長河中,會審制度是從唐朝就開始延續的共同審理重大疑難案件的制度,在明朝時期,會審制度幾乎是最具代表性的司法審判制度,在會審制度中主要包括三司會審、二司會審、圓審、朝審等一系列形式。
三司會審,一般是指對于重大疑難案件或者是死刑需要復核的案件,更多的是由皇帝直接要求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司共同審理,對于二司會審的情況是當事人對于刑部的審判有不能接受的地方或者具有疑惑的案點,提出再次訴冤的時候就由都察院和刑部再次共同審理,在這個時候都察院扮演的角色就不僅僅是復核案件中的復核者,更多的也是案件中的監察者。
朝審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會審形式,也是屬于多官審錄囚犯的一種司法審判形式,一般是具有固定的時間節點,由三法司以及其他朝廷官員共同對于在京被監候的重罪囚犯的處決情況進行共同審理。重罪囚犯在會審后的情況也多是免死充軍,朝審是慎刑思想的體現,屬于明朝極具深遠影響的司法審判形式。
綜上所述,在最初明代皇帝廢除了治書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將唐朝流傳下來的三院制合而為一設置都察院,是為了讓都察院跳出三院各自分管的框架之外,是以專門的監察機關為主要核心思想設置的。但是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都察院在日常的中央工作中不僅僅有監察糾劾百官的職能,還有兼理司法等其他的不同職能,這就為后期都察御史們疏于監察,貪贓枉法的案件與日俱增,整個明朝統治日益衰敗埋下了伏筆。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鄂爾多斯電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