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王學攀
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C1563立式車床于1959年由蘇聯引進,已使用60余年,其工作臺和主軸箱液壓系統老化,主軸箱換擋和工作臺承重換擋失效,液壓備件無法采購。為恢復機床正常使用性能,對其液壓系統進行重新設計改造。經改造后液壓系統基本恢復功能,但運行不穩定,故障頻發,現就故障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以供液壓系統設計和維修人員參考。
在C1563立式車床液壓改造后的調試過程中,主軸擋位頻繁失效,檢查發現擋位位置檢測開關失電,說明換擋液壓缸位置發生變化。此主軸箱共有4個機械擋位,通過液壓力推動兩個豎直放置的液壓缸活塞實現換擋。重新設計的主軸箱液壓系統原理如圖1所示。
通過主軸箱液壓系統原理可以看出,液壓油從液壓泵出來后,經過溢流閥、過濾器、三位換向閥、液壓鎖和單向節流閥進入液壓缸。由于液壓缸為豎直放置,因而活塞在上擋位時就需要系統保壓,避免活塞由于重力脫離擋位,此液壓系統通過三位換向閥的中位機能和液壓鎖進行保壓。由圖1可知,當換擋結束后換向閥迅速失電,恢復O型中位機能,換向閥瞬間切斷油路,造成換向閥與液壓鎖之間仍然存在壓力油,液壓鎖仍在開啟狀態,這就直接導致液壓缸的泄漏。由于液壓缸已使用多年,不排除內泄可能,所以應在液壓系統中設置蓄能器,對液壓缸進行保壓,從而確保活塞位置可靠。

圖1 主軸箱液壓系統原理
綜上分析,對液壓系統進行了如下修正。
1)將換向閥更換為Y型中位機能,當完成換擋轉換為中位機能時,回油管路液壓油通過中位卸荷,壓力為零,從而保證液壓鎖功能可靠。換向閥O型和Y型中位機能對比如圖2所示。

圖2 換向閥O型和Y型中位機能對比
2)在液壓缸處設置蓄能器,在擋位運行期間進行補壓,確保換擋位置可靠。
3)電控系統增加反饋,當液壓缸壓力檢測開關檢測到油壓低于設定值后,換向閥得電進行補壓。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機床主軸換擋再未出現類似故障,運行穩定。
改造后機床在加工試件(環形試件)的平面時平面度超差,表面粗糙度質量較改造前差。發現此故障后對機床工作臺的軸向圓跳動進行了檢測,軸向圓跳動值為0.07mm,高于改造前的軸向圓跳動值0.02mm。隨后對工作臺靜壓做了全面檢查,系統壓力和流量與改造前一致(因缺少原始資料,改造數據只能參考改造前系統狀態),工作臺實際靜壓浮起量與改造前基本一致且均勻(四點檢測)。改造后的工作臺液壓原理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可以發現,除工作臺環形靜壓腔供油外,還有一路“中心負荷”供油,此路油壓為1MPa,作用為將工作臺中心活塞頂起。

圖3 工作臺液壓原理
根據工作臺中心活塞受力面積估算,1MPa系統壓力可對工件產生約20t輔助卸荷。而加工試件為環形試件,且質量約為30t,20t輔助卸荷在工作臺旋轉運動時必然會造成浮起不穩定,從而導致試件平面加工精度超差。后與操作人員核實,原液壓系統雖具備中心負載功能,但此油路的液壓泵改造前多年未工作運行。
找到故障原因后,重新對工作臺液壓系統進行修正,取消原中心負荷油路溢流閥,增加一組疊加閥,如圖4所示。
當工作臺承載工件質量較小或為環形工件時(負載主要作用在工作臺環形導軌面上),圖4中換向閥失電,處于卸荷狀態,中心負荷油路通過換向閥直接卸荷,工件僅通過工作臺環形導軌靜壓油浮起;當工件為實心工件,且質量為50~100t時,換向閥左側電磁鐵得電,液壓油通過下方調整至1MPa的溢流閥溢流,中心負荷液壓油壓力為1MPa,相當于20t輔助卸荷;當工件質量>100t時(最大承載120t工件),換向閥左側電磁鐵得電的同時兩位兩通電磁閥得電,液壓油通過上方2MPa的溢流閥溢流,中心負荷相當于40t輔助卸荷。

圖4 中心負荷液壓系統修正
通過實踐證明,重新修正的液壓系統在不同質量工件加工過程中功能穩定,運行良好。
在機床設備的液壓系統改造過程中,必須明確液壓系統所需實現的全部功能,且要充分考慮機械系統老化和重新改造后所產生的系統變化等因素,改造后發生故障要逐步查找故障原因,制定完善的整改計劃解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