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正以不可逆轉之勢深刻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治理方式,鏈接物理空間、社會空間與數字空間。加快數字化發展勢在必行,而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生態建設,城市一馬當先。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城市,既是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中心,具備先進性和主導性;也是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緊張等諸多問題交叉疊加的區域,存在沉疴與新疾。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提示了根治城市病,同時釋放城市發展潛力的關鍵,即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城市大腦正是未來現代化城市的基礎設施與核心中樞,也是引領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更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市大腦因城市需求而生,因科技進步而成,前景廣闊。城市以人為主體,城市治理應以人為本,實現精細化;城市多元要素集約,城市治理需統籌高效,實現科學化;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民眾需求、城市問題不斷發生發展,城市治理要動態演進,實現智能化。“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城市大腦大有可為。城市大腦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算力、算法、數據為基礎,橫向串聯各部門,縱向打通各層級,促進城市數據資源集約整合和共享開發,推動城市各業務流程改進完善,促使城市各領域應用融合、協同與重構,支撐并實現城市全域運行感知、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重大事件預測預警、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鍵問題指揮與宏觀戰略決策。未來城市大腦將不僅局限于某個城市或某個地區,而是可以城市為基點在全世界互聯互通,形成世界數字神經系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治理提供智能支撐中樞、系統與平臺。
伴隨21世紀互聯網架構的類腦化過程,我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聚合機器云智能與人類群體智慧,陸續在數十個城市構建了城市大腦,從“數字治堵”到“數字治城”再到“數字治疫”,成效顯著,但是平臺賦能不足、業務支撐不力、建設運營模式不清晰等問題也很突出。反映了城市大腦相關理論認識與政策規劃的分散與不足。作為新興的科技產業與城市建設領域,我國城市大腦目前還處于新生起步階段,未來,城市大腦管理運行的領域、類型與內容將不斷擴展,鏈接協同的部門、系統、應用將不斷增加,處理問題的能力、速度、效力將不斷提升,科學且符合實際的理論基礎和建設框架尤為重要。
在理論探索方面,宏觀層面城市大腦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過程、中觀層面城市大腦的結構體系與運行機制、微觀層面城市大腦的技術嵌入與實現路徑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而在其概念定義、價值取向和系統定位等基礎問題上更是亟待認識統一。城市大腦包含并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技術邏輯,同時也需實現技術理性與公共價值的平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反映了新時代國家治理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城市大腦發展的應有之義。
在實際建設方面,城市大腦的建設理念、建設步驟、建設重點、建設標準、建設結構等問題直接影響其未來發展。在技術創新與需求演變的催化下,城市大腦將不斷迭代進化,對其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管理,需在高度明確運行發展原則的基礎上,探索并提供一系列保障條件。政府主導下的政企合作是建設城市大腦的基本原則;需求牽引、業務驅動是建設城市大腦的主要方式;融入數字基因,融合新技術、新算法、新應用的可持續、自演進的開放平臺是城市大腦建設的體系架構;數據治理和應用推進是城市大腦建設的核心工作內容;確立一系列發展規則,進而塑造發展規律,引導城市大腦真正實現動態生長以應對未來無限可能是其建設哲學。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提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這也意味著城市大腦的理論與建設均將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本期聚焦城市大腦的前沿探索與未來形態,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