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謝春燕 陳正國 郭仲杰 周莉 趙玲 楊偉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綿陽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據臨床相關資料顯示乳腺惡性腫瘤已成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癥,占女性惡性腫瘤的23%,且死亡率僅次于肺癌[1]。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也呈逐漸上升趨勢,位居女性癌癥的首位,對廣大女性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具有軟組織分辨率好、對乳腺癌灶敏感性高等優勢,在乳腺癌診斷中得以廣泛應用[2-3]。其中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過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定量描述水分子受限情況,可對乳腺癌病變進行定性診斷[4]。但乳腺組織并非均質狀態,水分子運動并不完全服從高斯分布。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 aging,DKI)可對非高斯分布進行描述,獲取參數包括擴散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和平均擴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在乳腺病變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5-6]。本研究旨在對比MRI檢查DKI、DWI參數對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效能。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乳腺良、惡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確診。②臨床資料無缺損或丟失。③病理檢查前兩周進行MRI檢查。④MRI檢查前未接受任何治療。⑤同時進行免疫組化檢查,并獲得了準確病理分型。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損或丟失。②存在MRI檢查禁忌證者。③合并血液、免疫系統障礙。④妊娠期孕婦或哺乳期女性。最終共納入122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1~75歲,平均(45.66±13.09)歲。絕經前70例,絕經后52例。疾病類型:良性病變63例,(纖維腺瘤21例,乳腺炎14例,乳腺病28例),最大徑0.4~50.0 mm,平均(17.96±7.26) mm;惡性病變59例(浸潤性導管癌31例,非浸潤性癌14例,浸潤性特殊癌14例),最大徑8.97~144.65 mm,平均(30.36±12.75) mm;Ⅰ、Ⅱ、Ⅲ級浸潤性導管癌分別4、10、17 例。
1.2 方法
1.2.1.MRI檢查 檢查儀器:Magnetom Skyra 3.0T核磁共振掃描儀(德國西門子公司)?;颊呷⊙雠P位,采用乳腺專用相控陣線圈。MRI掃描具體參數值:橫斷面T1WI參數,射頻脈沖重復時間(TR)609 ms,回波時間(TE)8 ms,層厚5 mm,矩陣352×423,FOV為34 cm×34 cm。橫斷面DWI序列參數:b值=0或1000 s/mm2,TR/TE為5088 ms/102 ms,層厚5 mm,FOV為34 cm×34 cm。橫斷面DKI序列參數,TR/TE為4.2 ms/2.1 ms,翻轉角10°,層厚5 mm,FOV為34 cm×34 cm,矩陣352×423。動態增強掃描經患者肘靜脈以3 mL/s流速注射0.2 mmol/kg Gd-DTPA,注射10 mL生理鹽水沖管。
1.2.2 圖像分析 MRI掃描結果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經驗豐富的診斷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閱片。將DWI掃描數據傳入影像工作站,選擇 DWI顯示的病灶最大層面及其上、下兩個層面,選取3~5個ROI,ROC面積≥2 mm2,盡量避開囊變、壞死等區域,測量ADC,取平均值。在DWI-Tool軟件上選取DKI模型生成的MK、MD偽彩圖,選取病灶最大層面及其上、下兩個層面勾畫ROI,ROC面積≥2 mm2,盡量避開囊變、壞死等區域,測量MK、MD,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乳腺良、惡性病變的ADC、MK、MD值。
1.3.2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ADC、MK、MD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效能。
1.3.3 對比乳腺良、惡性病變的MRI特征。

2.1 良、惡性乳腺病變的ADC、MK、MD比較 良性組ADC、MD顯著高于惡性組,MK明顯低于惡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良、惡性乳腺病變的ADC、MK、MD值比較
2.2 ADC、MK、MD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效能 在 ADC、MK、MD中,以MK值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準確率最高,以ADC值最低;聯合應用上述參數,可提高鑒別診斷效能,MK+MD+ADC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準確率為90.16%,見表2。

表2 ADC、MK、MD值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效能
2.3 乳腺良、惡性病變MRI特征比較 良性病變形狀以圓形或卵圓形為主,邊緣多清晰,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無環形強化;惡性病變形態多不規則,且邊緣模糊,增強掃描以不均勻強化為主,可見環形強化,良、惡性病變形態、邊緣及強化方式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乳腺良、惡性病變MRI特征比較[n(×10-2)]
2.4 病例分析 患者女 65歲,乳腺癌MRI掃描DWI可見不均勻高信號(圖1A); MRI掃描顯示,右側病灶最小值/最大值為209.00/424.00,平均(317.47±55.19);左側病灶最小值/最大值為156.00/208.00,平均(179.81±15.86)(圖1B、C)。 時間-信號曲線圖(圖1D)。

圖1 MRI掃描DWI成像和時間-信號曲線圖
乳腺癌是乳腺導管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由于癌細胞的生物行為發生了改變,呈現出無序、無限制的惡性增生。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沿海城市中乳腺癌的發病率已經占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一位[7]。因此,如何快速、準確診斷乳腺癌,成為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乳腺MRI的優勢日益突出,逐漸應用于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8]。MRI掃描包括常規MRI序列、DWI及DKI等。乳腺MRI各序列的應用使乳腺良、惡性病灶的特征得以詳細描述,使得診斷準性得到提高。DWI定量反映組織中水分子擴散及分布情況,ADC是根據高斯分布的單指數模型計算所得[9]。但由于病變組織內細胞構成的改變、細胞內外環境平衡的破壞都阻礙了水分子擴散,使擴散運動并不完全符合高斯分布[10-11]。DKI是探究非高斯分布水分子擴散特性的方法,能定量分析組織內水分子擴散受限情況及微環境的復雜程度。DKI模型參數包括MD和MK。 MD反映水分子擴散情況[12-13]。MK可以對組織內真正水分子擴散位移偏離理想高斯分布擴散位移的大小進行量化,病灶MK接近0表明病灶內部細胞構成及微環境結構簡單,水分子擴散運動障礙阻礙小;MK偏離0越大,則病灶內細胞微環境越趨復雜,水分子擴散運動阻礙越大[14-15]。Kim等[16]發現,經DWI掃描,惡性腫瘤ADC會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細胞數量增加導致細胞外間隙減少,水分子擴散受限。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惡性組ADC、MD低于良性組,與上述文獻報道相符。良惡性病變的ADC、MD值存在一定重疊,任務可能與部分良性病變增生的上皮細胞排列緊致有關[17-18]。Schmid等[19]通過研究DKI在乳腺病變中的應用發現,良性病變MK較惡性低。本研究與上述報道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惡性腫瘤組織內細胞異形性細胞核的多形性顯著,間質中血管增生豐富,組織結構較為復雜,水分子擴散明顯受限。Waters 等[20]研究以MK=0.69為閥值,計算其鑒別診斷乳腺病變的效能,所得的準確率可達90%以上。本組研究結果發現,在ADC、MK、MD中,以MK鑒別診斷效能最佳,其次為MD,提示MK在鑒別診斷乳腺病變上價值更高。且DKI模型參數的診斷價值高于DWI,多參數聯合可有效提高診斷效能。但本組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如樣本量少、ROI選取存在一定主觀性、所選用的b值國內外尚無具體標準,本研究選用b值尚不能確定是否為最佳選擇。
MRI檢查DKI、DWI參數均可有效鑒別診斷乳腺癌,DKI參數的診斷效能高于DWI,聯合二者應用可提高鑒別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