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

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用蚊子化石中的恐龍血復活了恐龍,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科學家在滿世界尋找化石中殘留的恐龍DNA,期待實現相同的壯舉。雖然這件事目前看來希望并不大,但如果有一天,恐龍真的復活了,它們能適應現代社會嗎?
根據考古發現,恐龍生活的時代——侏羅紀至白堊紀時期的大氣成分與現代社會有明顯差異。當時的氧氣含量是今天的130%~150%,也就是說如今平地上的氧氣含量,如果放在侏羅紀時期,大約相當于3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意味著什么呢?對于人類來說,一個從來沒有在高原上生活過的人,忽然來到高原地區,出現頭痛頭暈、胸悶氣短的高原反應是非常正常的,有些人還會出現更加嚴重的肺水腫、腦水腫等病變,甚至導致死亡。
高原反應如果出現在恐龍身上,會比人類嚴重得多,因為大多數恐龍的體重遠超人類,它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比人類需要的氧氣更多??铸垖W家估計,一只體重為3萬千克的迷惑龍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它每呼吸一次都要吸入1700升的空氣。如果氧氣含量下降,呼吸頻率就要更快,同時更消耗能量,又需要更多氧氣,這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峙驴铸堅诂F代生活將一輩子離不開氧氣罐了。
除了氧氣,侏羅紀時期的二氧化碳也比現代要高得多。據估計,當時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7倍。二氧化碳減少對呼吸影響不大,但對氣溫的影響非常顯著,這直接導致侏羅紀時期的氣溫比今天高了3℃~4℃。你也許覺得這很微不足道,但對變溫動物恐龍來說并不是這樣??铸埖默F代近親鱷魚很怕冷,冬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冬眠中度過,捕食的時候也比夏天時動作緩慢得多。除此之外,溫度甚至能決定鱷魚的性別,溫度低于30℃時,幼鱷全為雌性,高于30℃才能生出雄鱷。溫度對恐龍的影響會不會像鱷魚那么顯著呢?
恐龍生活的時代,氣候也與今天大不相同,當時地球上存在著大量的熱帶雨林,濕度很大,潮濕高熱的氣候讓恐龍如魚得水。而縱觀今天的地球,大部分的平原地區都被人類占據了,遍布著高樓大廈,城市中心往往干燥而炎熱。從片狀逐漸變成點狀的野外環境中,熱帶雨林的面積在急劇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溫帶灌木和干燥的草原,這樣的環境看起來并不適合恐龍生活。
我們很難知道,植食性恐龍更偏愛什么植物,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與侏羅紀和白堊紀相比,現代植物的種類已經大變樣了,而曾經在侏羅紀時期占據統治地位的裸子植物也被被子植物全面壓制了。也就是說,無論當時的植食性恐龍愛吃什么,到了現代,恐怕都不得不換換口味了,但這件事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蘇鐵是一種古老的裸子植物,在恐龍生活的年代,蘇鐵也走上了它的巔峰:在白堊紀前后的地層中,古生物學家找到了最豐富多樣的蘇鐵類化石。既然生活時期如此相近,可以推測,蘇鐵應該是恐龍常吃的食物之一,而且能將蘇鐵當做食物的恐龍應該都進化出了專屬絕技,至少人類就很難抵擋蘇鐵的“毒性”。

蘇鐵中比較常見的毒素是葉子、球果和種子中的蘇鐵苷,食用蘇鐵種子,輕則導致腹瀉和嘔吐,食用過多甚至有肝臟衰竭致死的風險。而且根據動物實驗,蘇鐵苷還有致癌作用,給大鼠口服喂食能引發肝癌及腎癌。更為獨特的“毒物”當屬與蘇鐵共生的念珠藻,這種念珠藻會制造一種潛在的神經毒素,蘇鐵將這種毒素吸收入植株內,時間越長毒素含量越高。而人一旦長時間過量取食蘇鐵,可能會罹患帕金森癥或漸凍癥(常表現為肌肉無力和萎縮、延髓麻痹的一種運動神經元?。?。
當然,蘇鐵本身也不希望成為人類的食物,也不指望依靠人類延續生命,它跟恐龍才是合作默契的搭檔。一些研究明確指出,蜥腳類恐龍會取食蘇鐵的嫩葉和種子,蘇鐵朱紅色肉質的外種皮,正是為吸引大型蜥腳類恐龍而演化出來的??铸埲∈巢⑾赓|的外種皮后,會排出里面的種子,這樣,蘇鐵就跟隨著恐龍的腳步擴散到了世界各處。
同樣繁盛于侏羅紀的蘇鐵的近親——銀杏也有相似的特點,銀杏種子的貯藏組織中含有4-甲氧基吡哆醇(MPN)、氰苷等毒素。MPN也是一種神經毒素,過量食用會誘發癲癇和抽搐,氰苷水解則會產生劇毒的氰化物。加熱煮熟可以使氰苷等有毒物質受熱分解,但不能使MPN失活,所以我們如果生吃銀杏種子,就要做好急救準備,即使煮熟了,銀杏種子也不能多吃。不過恐龍卻毫不擔心這一點,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高大喬木之一,銀杏的存在正好滿足了大型植食性恐龍的飲食需求。
但是,耐毒如恐龍,它們能忍受被子植物的毒性嗎?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被子植物們產生了許多種不同的代謝產物,比如與抗低溫有關的多元醇、抵御干旱環境的生物堿和單寧、許多鹽生植物體內有甜菜堿和脯氨酸等。這些代謝產物有些帶有強烈的毒性,對植食性動物有“見血封喉”的效果,有些可能只是帶有異味或特殊口感,讓動物們吃得不太舒服。但是它們對恐龍的“效果”如何,我們完全沒有辦法推測。此外,被子植物也會有與其共生的真菌和細菌,恐龍對它們的代謝產物又是否能忍受呢?如果將恐龍直接放養在野外,它們也許會像嘗百草的古人類一樣,連毒死它的是哪種草都不知道。
不僅是植物,連曾經跟恐龍在同一片土地上競爭或被恐龍單方面碾壓的動物們也統統大變樣了。
如果恐龍復活了,它們的第一想法也許是自己來到了小人國。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白堊紀氣候和生態環境好、大氣中氧氣含量高等因素,當時的動植物的體型都很大,就連蚊子、蒼蠅之類的小昆蟲都比現在的要大上2到3倍,有的蜻蜓能長到一米多長。更別提那些能與恐龍相提并論的巨型爬行動物了,它們的體重通常以十噸為單位,相當于數頭乃至幾十頭大象的重量。

動物們體型變小了,對肉食類恐龍的第一大影響是食物短缺。一般來說,哺乳類動物每天的食物攝入量為體重的10%左右,比如一頭4噸重的大象,一天就要吃下300千克以上的食物。而大部分恐龍的體重可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如果以相同的標準來計算它們的食量的話,那單只恐龍一天就要消耗數噸乃至十幾噸食物,同樣相當于數頭乃至數十頭大象。現代社會能不能養得起這樣的“大胃王”呢?如果它像藍鯨一樣生活在海洋里也許問題不大,但是生活在陸地上,生態平衡很可能迅速被破壞。
因為體型變小,現代動物們對恐龍也許毫無招架之力。非洲象平均體重在3.1噸左右,目前記錄到的最重大象為非洲安哥拉的一頭雄象,它凈重達13.5噸,相當于9輛汽車那么大。但是,非洲象作為現代最大的陸地動物,在霸王龍面前也只是個小不點。霸王龍擁有陸地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頜骨,咬死大象非常輕松,更多的時候大象也許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除大象外的其他動物就更小了,犀牛、河馬對霸王龍來說就像老虎抓狍子,而斑馬、羚羊就好比老虎抓兔子和老鼠。一旦恐龍大范圍出現在野外環境中,尸橫遍野的慘象將很快出現。
這樣看來,即使恐龍真的復活了,也只能像電影一樣生存在人類為它們打造的動物園中。但是,即使如此,這種模式可能也并不長久,因為恐龍要消耗的資源實在是太多了。而隨著恐龍繁殖后數量的增多,它們又會不會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威脅到人類社會呢?到時候,為了自身安全,人類是不是要再一次將它們滅絕?
對恐龍來說,也許不復活才是一件好事,就讓它們威風的身影只活躍在想象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