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
世界上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這樣一本雜志——《花花公子》,創刊于1953年,號稱包含了幾乎所有男人們喜歡的元素:女人、美酒、汽車、男裝,等等。出版后,作為一本占據了市場空白領域的雜志,它的銷量節節攀升,享譽世界,以至于許多好萊塢女星以成為其封面人物為榮。

在雜志的帶領下,一系列以男性為目標群體的延伸產業鏈建立起來:賭場、夜店等。無數中上層男性在這些銷金窟中過上了紙醉金迷的生活,而為了迎合他們的喜好,這些場所還招聘了許多“高質量”的女性,一位位年輕貌美且談吐高雅的女性戴上兔耳朵和短尾巴,將自己裝扮成與雜志logo相同的樣子在這里招待男性客戶。這些女性的“質量”高到什么程度呢?離開花花公子后,她們中有些人成為了文學家,有些人成為了醫學家,還有人成為了科學家,比如,我們的女主角——波莉·馬津格。
我們知道,美國一些成功人士都曾經有過輟學經歷,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蘋果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等,而波莉也趕過一趟輟學的“潮流”。
1947年,波莉在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小城出生,7歲時隨父母搬家到了美國加州。也許由于其母親的修女出身和父親的集中營經歷,夫妻倆對波莉的教育持自由民主的態度,讓她獨立決定未來的人生方向。而波莉在該上大學的年紀選擇了闖蕩社會,她從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輟學,開始了打工生涯。懷揣著明星夢,渴望成為爵士歌手的波莉,為了支撐自己的夢想,先后干過酒吧服務員、訓狗師等工作,可惜她最終也沒能遇到慧眼識珠的星探。

作為混血兒,有著出眾的外貌且會說好幾種外語的波莉,后來被人介紹到當時最有名的夜店——花花公子俱樂部當上了服務生,在這里,她獲得了迄今為止最高的工資,并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花花公子俱樂部匯聚了許多上層名流,波莉在招待他們的同時,津津有味地聽著他們談論各類話題,了解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有一次,波莉招待的是兩個常來光顧的美國加州戴維斯分校的生物教授,他們談論起了蝴蝶的擬態,這是生物的一種生存策略,通過偽裝成不好吃或可怕的樣子來躲避捕獵者的追捕。波莉聽著,忍不住插了一嘴:“為什么從來沒有動物擬態臭鼬呢?”聽到這個新奇的疑問,其中一位教授轉過頭打量了一下這個漂亮的小姑娘,給出了這樣的評語:“比起侍應,你的思維邏輯其實更適合做個科學家?!泵鎸@樣的評價,波莉在開心的同時也有點不以為意,以為他只是在開玩笑。沒想到教授是認真的—— 他再來喝酒的時候,都會給波莉帶上幾本《自然》《科學美國人》等知名科學雜志,給她灌輸科學知識,吸引她的興趣。
教授堅持了九個月后,波莉被說服了,她決定重新開始上學。波莉在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完成了生物學的本科學習,并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拿到博士學位,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后,最后,她去了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在學校學習的波莉仍然很有個性,她選擇的是很前沿的專業——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與其他的生物學專業不同,免疫學更注重理論與綜述而非實驗,因此,波莉的實驗室常常只有桌子和椅子,而不是形形色色的實驗器材和穿梭往來的實驗人員。因為實驗室的這種“空曠”,波莉將她的免疫實驗室戲稱為“幽靈實驗室”。就是在這里,波莉“空想”出了她最知名的理論——危險模型,首次解釋了免疫學上的一些久訣不下的難題。
波莉之前,最知名的免疫理論當屬免疫學奠基人彼得·梅達沃提出的“自己異己模型”,這也是如今最廣為人知的免疫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免疫系統能識別來自非自身的物質,從而開啟免疫反應,比如細菌病毒感染或者器官移植時,免疫系統就能識別“非己”的部分,把“入侵者”趕出去。

但很快,免疫學家們意識到,這個模型還有很多不能解釋的問題。比如,對女性來說,男性的精子和著床的胚胎都屬于“非己”的部分,為什么母親不會排斥這些細胞?我們整天都從空氣、水源和食物中接觸到異物,甚至消化道中也充滿了細菌,為什么這些異物就能與我們“和睦共處”呢?到底“異物”應該如何定義呢?波莉在閱讀了大量前人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即“危險模型”。她認為,不是所有的異物都會引發免疫反應,只有那些會發出“危險信號”的異物,這些信號被人體感知到,才會引起免疫系統。危險模型的相關論文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許多免疫學家開始支持危險模型。
危險模型已經足以使波莉成為著名科學家,不過她并不滿足于此,最近,波莉開始在“幽靈實驗室”中尋找危險物質和危險信號。波莉認為,最廣泛的危險信號當屬分子的疏水部分(即不溶于水的結構),當分子的疏水部分暴露在外時,即發出了危險信號。這是因為生命起源于水中,且生物體內大多數的生理反應也發生在液體中,為了適應水中生活,生物分子通常會經過折疊過程,將疏水部分隱藏在分子內部或細胞膜內。而如果某個分子的疏水部分暴露在外,它將很容易與其他分子區分開來,從體系中被識別出來,繼而遭到排斥。
對波莉來說,證實危險理論的意義并不只在于讓自己變成知名科學家,它甚至成為了“人們能和我好好聊科學”的唯一名片。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給波莉拍的紀錄片中,她談到曾經在花花公子俱樂部當服務生的經歷對她的影響。在她剛開始進入學術界時,她與任何人談話,“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走上科學話題的正軌”,幾乎每個人都或明或暗地表達過這樣的懷疑,一個侍應女郎怎么能搞科研呢?甚至就連紀錄片本身,似乎對她前侍應女郎身份的好奇程度也更重于她的免疫理論。
但好在,波莉心態健康又個性強硬,面對BBC不懷好意的鏡頭,她淡淡一笑,“花花公子兔女郎是我人生經歷的一部分。但現在,除了花花公子,人們更愿意和我好好聊科學?!辈ɡ虻倪@種底氣正是來源于她思維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這種獨特性在她的論文中可見一斑。通常,一篇科學論文會有許多位作者,但波莉的文章一反常態,要么只有她一位作者,要么加上她的寵物狗。波莉在名不見經傳時期曾向知名醫學期刊《實驗醫學學報》投稿,文章只署了自己的名字。編輯認為這篇論文只有一個作者,結論并不可靠,給她退稿了。隨后,波莉給論文新添了一位作者,不久,論文發表了。
后來,波莉的一位同學給她的老爸——《實驗醫學學報》的主編講了一個笑話,“您知道波莉這篇文章后邊的那個作者是誰嗎?”主編說:“不是她的導師嗎?”主編女兒大笑著揭開了真相:“那是波莉養的小狗——一只阿富汗獵犬的名字!”此后,盡管因此事遭到了《實驗醫學學報》長達15年的拒稿,波莉仍然沒改她的獨特——她的文章作者還是不超過三位。
特立獨行的波莉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不管多少人曾帶著有色眼鏡懷疑她的研究成果,她都會保持一貫的甜美微笑,更加拼命地努力,用成果作為對質疑者的回應。而這一切,只源于她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深切熱愛,只要有興趣,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