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璐
關鍵詞 訪談節目;《十三邀》;文化傳播;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5-0104-03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媒體資源和公眾注意力成為傳媒產業內容生產的重要部分。網絡平臺自制的人物訪談節目《十三邀》獨樹一幟,該節目依托互聯網平臺優勢完成技術與內容的革新,體現出精英文化特征和社會價值。
2016年,第一季《十三邀》開播,邀請13位不同領域的人物探討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觀察與反思現實境況。2020年,第五季以“親密”為主題的在原節目形態中再次突破,豆瓣評分由第一季的8.3分逐步上升至9.2分。
訪談節目是一種傳播人文關懷的綜藝節目類型,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與審美水平的傳播內容。以下通過拉斯菲爾德的“5W模式”,分析《十三邀》實現從通俗娛樂轉向精英文化的傳播策略。
1.1 傳者:知識分子的人格化傳播形式
節目利用人格化傳播概念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所謂“人格化傳播”,是指“互聯網時代下節目主持人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所賦予的文化品位、思想情感、語言修養和獨特的個性魅力,塑造形象、傳達信息、溝通情感,使節目更具親切感和人情味”[1]。在該節目中,主持人許知遠和受邀嘉賓可以被視為是傳播主體,承擔著加工傳播內容和塑造節目風格的作用。
許知遠是一位以憂患意識和批判思維審視時代發展的作家,其強烈的個人氣質與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的節目風格融為一體。許知遠一改傳統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慣常的客觀、中立的形象,以偏見的視角和邊緣化的主持風格向嘉賓發問,傳播者之間的沖突和辯論促使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約翰·菲斯克認為這是使電視節目意義多元化的一種技巧:“社會體系是由各不相同、互不平等、往往相互沖突的群體所組成,所以大眾文本表現出結構上的類似性、聲音和意義的多樣性。正是電視的多元聲音,才使它的文本與它的觀眾產生對話關系。”[2]
在傳播主體的身上,觀眾時常能夠看到不同見解的交鋒,訪談中展現出觀點的多樣性引導著觀眾獨立思考相關話題。當許知遠與馬東辯論時,兩人表面上是“粗鄙”與“精致”文化的較量,實則是關注流量市場下藝術與商業的沖突。主持人和嘉賓同時向觀眾輸出觀點但不做刻意的引導,讓觀眾深刻自省過度娛樂化的現象。
節目中保留了主持人和嘉賓對話時卡頓、沉默等尷尬的瞬間。在真實地呈現人物性情的過程中,無形間拉近了知識分子與觀眾的心理距離,相較于專業主持人熟練的臨場應變能力,許知遠稍顯笨拙的氣質是觀眾在主持人慣性風格的審美疲軟下對屏幕背后真實性表達的追求,無疑成為節目的看點。
1.2 內容:宏觀主題與個體經驗融合
《十三邀》在第一至五季的節目都立足于時代背景,提煉相關主題引發觀眾深思,2020年12月開始播出的《十三邀》第五季聚焦“親密”主題,片頭以主持人許知遠的獨白方式闡述節目的立意:“中斷,意味著新的開端;緩慢,未嘗不是另一種速度;隔閡,令你渴望親密”。關鍵詞“親密”著眼于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對人類社交方式產生的影響,人類的溝通正在從現實世界向虛擬空間轉變,隔閡是對人類社會關系的現實描寫。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重新審視時間和距離的含義,宏觀性的“親密”主題呼喚觀眾對時代變遷的深度思考。
節目每期設立單獨的話題,以13位嘉賓為切片將目光聚焦到不同領域,將宏大的主題解構并具象化處理,既追蹤當下熱度又回應節目主題。例如,在第五季第四期許知遠對話王寶強時,節目運用大量描述片場群演生活的鏡頭,以小人物的故事關照社會中為生活、夢想奔波的群體。一方面,通過紀錄群演的生活讓觀眾聯想到王寶強的過往曾經,使其努力堅韌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傳播主體從個體轉向群體,觀察群演職業生涯的背后當下年輕人追夢的心路歷程。
該節目不以說服、教化式的口吻描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是采取理性的姿態,將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
1.3 渠道:多版本與多元渠道實現雙向傳播
訪談節目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手段是實現媒介信息傳遞、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十三邀》深諳傳媒市場特性,憑借傳播載體的多樣性和開放性,調動觀眾文化傳播與交流過程的參與積極性。第4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互聯網民規模達9.4億人,用手機上網網民高達99.2%,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人。互聯網在我國已基本普及,移動端成為了當下大眾使用互聯網的主要方式,橫版視頻、豎版視頻應運而生。
為針對不同載體的用戶需求,《十三邀》不僅推出精編版和片段版等不同的剪輯版本,而且在公眾號上發布無剪輯的完整版本,以及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傳濃縮看點的短視頻形式,以多種策略迎合受眾碎片式收視習慣。靈活應變用戶需求的服務思維使節目最大化提高傳播效果,不同版本之間產生互動效果,無形中激發觀眾的獨立思考與解讀。
此外,節目一改傳統訪談節目的單向傳播模式,整合線上和線下兩個傳播渠道,與受眾進行雙向的傳播。通過微博話題、節目公眾號、單向街書店公眾號為受眾構建表達空間與互動平臺,提高嚴肅主題的趣味性與受眾參與度,利用網絡技術打破節目的時空局限。在第五季節目正式上線前,節目在騰訊新聞、新浪微博平臺開展“十三邀和他的朋友們”直播活動,主創人員與觀眾分享與交流節目的幕后故事、訪談心得,在開播前進行預熱。許知遠以作家身份出版的《十三邀》系列叢書與節目形成互補,書中對于訪談嘉賓的文字解讀和對節目話題的剖析彌補了視頻傳播內容的局限。
節目在傳播時充分體現了靈活性的特征,創新了傳統訪談節目的單向傳播模式,使觀眾真正參與到大眾傳播活動中。
1.4 對象:細化受眾群體,實現有效傳播
在多媒體的傳播環境中,觀眾擁有更多接觸信息的選擇。由于觀眾的審美趣味眾口難調,所以,細化節目受眾人群、精準定位是訪談節目的文化傳播策略。傳統的訪談節目為擴大觀眾群,通常制造輕松的氛圍和娛樂的內容。以談話節目《魯豫有約》為例,對于受眾的年齡和知識水平標準寬泛,通過娛樂實現節目的商業價值。《十三邀》作為一檔人物訪談節目,以哲理與知識為核心內容,準確地定位年輕高知群體為主要受眾,使觀眾在節目中尋求到價值共鳴①。另外,《十三邀》深諳受眾人群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與興趣點,不斷深耕話題的思辨性,在傳播過程中體現節目的社會擔當,打破了傳統訪談節目無文化內涵的局面。
1.5 效果:內容品質傳遞人文價值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通過媒介將信息內容傳至受眾,從而引起受眾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變化,也就是達到了自己所需求的最終效果”[3]。《十三邀》的制片人朱凌卿曾表示,希望這檔節目呼喚觀眾獨立思考。當下,大眾在機器的裹挾下漸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節目以迅速變遷的時代與個人意義為話題,從娛樂、文學、法律、政治、商業等多個領域切入,拓寬觀眾的知識面,從不同的人物故事中追尋真實的內心世界與人生意義。
在與主播薇婭的對話中,許知遠引導觀眾思考物品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購物行為對人類的意義及影響。節目不僅探討主播特殊的工作生活,更在時代背景中探討“新寵”行業的個中滋味,以及延伸反思機器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又如,在與羅翔討論刑法時,追根溯源法律與道德的平衡問題,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講述專業知識,賦予觀眾多元化的解讀視角,同時具有普法功能與教育意義。
《十三邀》以有內涵的話題和真實的表達方式,全程貫穿人文主義關懷,強調時代文化、時代精神,讓觀眾脫離低俗娛樂的節目,提高國民的文化修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體現了媒介的社會責任感。
《十三邀》致力于提高內容深度以彰顯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在節目策劃和制作過程中不斷突破傳統訪談節目的模式,在構思和形式上融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方式進行跨界創新,使節目富有藝術性與觀賞性。
2.1 構思創新:紀錄影像嵌入訪談節目,完成主持人的身份重塑
《十三邀》以紀錄片的方式增加訪談節目的敘事情節,削弱了純對談的枯燥性。從節目開頭以采訪片段或資料短片讓觀眾認識人物,再到跟隨許知遠拜訪受訪者,最后以偏見的視角提出疑惑,帶領觀眾對嘉賓進行全方位解讀。在專訪嘉賓時,為立體地呈現人物形象,融合體驗式采訪、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采訪成長故友、幕后團隊等相關人物。例如,對話張藝謀導演在咸陽市棉紡八廠的工友、薇婭的助理、法學專業的大學生,第三者的觀點給觀眾提供了了解人物、思考社會現象的不同角度。
傳統的訪談節目一般是在封閉的演播室進行錄制,而《十三邀》的訪談場景常見于嘉賓片場、工作室、燒烤店甚至古宅門前,充分體現取景的自由性。讓嘉賓獲在舒適、自然的環境中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同時消解了演播室正襟危坐的刻板處理。
在細節上,節目保留了主持人與嘉賓閑逛、寒暄,與拍攝團隊聊天,與剪輯師溝通的過程,這些畫面在節目中看似是閑筆,實則發揮著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正如戈夫曼的“擬劇論”所說,減少了“前臺行為”,讓觀眾看到更多真實的“幕后行為”[4],以真實性增強觀眾的親臨感。
在內容策劃方面,節目重塑主持人與被訪者的身份,以許知遠為主體帶領觀眾進入嘉賓的生活進行親身體驗。第五季中,許知遠不斷切換身份,以群演身份在王寶強的片場體驗演員的工作,以學生的身份進入羅翔的課堂,以粉絲的身份觀看五條人的演唱會。許知遠成為了故事的主人公,與嘉賓一起成為被觀察者。節目中還加入了對許知遠進行訪談的環節,讓觀眾從許知遠的視點切換回客觀視點,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進行理性思考。記錄體驗過程的目的是為隨后的人物訪談做鋪墊,讓觀眾也帶著疑問和思考去觀看訪談,比起直接進行訪問而言,這種真實體驗后的人物訪談變成了答疑解惑的過程,讓受眾充分發揮認知能力尋找到敘事邏輯以及話題的前因后果。
2.2 形式創新:豐富視聽語言,突破傳統敘事結構
由于節目極具訪談場景的開放性,因此,《十三邀》在拍攝時巧妙利用了手持攝影和不斷切換的構圖,以增強畫面的敘事性和觀眾的代入感。輕微晃動的手持攝影使畫面更加自然真實,讓觀眾以主觀視點進入訪談,在受邀嘉賓表達情緒時更易產生共鳴。在對話五條人樂隊主唱琴仁科的片段中,編導有意識地凸顯人物身份,展現市井氣息與知識性的碰撞,琴仁科與許知遠十分“接地氣”地坐在古宅門前,兩人的的物理距離極近,幾乎沒有隔閡,這一點又充分回應了第五季的主題“親密”。在一分鐘的對話中切換了九種不同景別、角度的鏡頭,這種靈活的鏡頭切換和碎片化剪輯不僅使畫面表現力擴張,也契合著流行樂隊燃燥潮流的風格。
在敘事結構中,《十三邀》突破傳統訪談節目線性敘事的模式,將人物訪談碎片化剪輯到許知遠了解嘉賓的過程中。這種敘事蒙太奇是將訪談內容進行“有意”剪輯組合,把單一敘事的訪談內容創造出具有紀錄片質感的情節化表達[5]。此外,節目結尾通常使用“留白策略”,例如在與嘉賓羅翔的談話中,羅翔前往洗手間,對話也戛然而止,激起觀眾產生好奇心理,將未解答的問題和思考的話語空間留給觀眾,這一形式在訪談節目也是一種新穎的嘗試。
《十三邀》將主持人許知遠的個體焦慮和憂患意識變為呼喚和引導,把握住了時代脈搏,節目的成功突圍預示著公眾對于優質內容和文化內涵的需求,也為國產訪談節目差異化競爭提供了啟示。盡力消解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之間的鴻溝,打破文化圈層壁壘,是節目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的關鍵要義。
注釋
①據節目收視數據顯示,本科以上學歷人群占70%,研究生以上學歷占40%。
參考文獻
[1]陳虹.論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人格化傳播[J].視聽界,2006(1):46-47.
[2]約翰?菲斯克.電視文化[M].祁阿紅,張鯤,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137.
[3]胡敏合,劉淑梅.從“5W”模式解析《人民的名義》的熱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8):142-143.
[4]李超.淺析訪談類節目的創新之道:以《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8):160,232.
[5]陳成.網絡自制訪談節目的創新路徑研究:以《十三邀》為例[J].視聽,2018(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