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剛

《龍珠島》李 剛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山水畫興盛的宋代,畫家多善于觀察自然、重視寫生。他們的畫重在表現生活中的真山真水。今天,寫生已成為畫家收集素材、錘煉筆墨的重要手段,也是美術院校培養(yǎng)學生必設的課程之一,它給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注入蓬勃生機,也帶來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我喜歡徜徉于山水之間,更癡迷于筆墨揮灑、物我兩忘的寫生狀態(tài),寫生成為我從臨摹轉向創(chuàng)作的橋梁。在寫生經歷中,我面臨的挑戰(zhàn)從未停止,對它的思考也從未間歇。粗略想來,有以下幾點感悟。
學習國畫都是從臨摹古畫入手的。前人已經從生活中提煉出各種繪畫語言和符號,如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個字點、介字點、大小混點、各種夾葉點等。我們在寫生過程中,首先要從大自然中驗證這些符號,體會古人對符號的提煉方法;其次要找尋古人觀察之不足。石濤講:“古人之須眉安能生我之面目,古人之肺腑安能置入我腹腸?!泵總€人對物象的感覺不同,古人的粉本未必適合今人之心性,更何況祖國山河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完全套用古人方法已然行不通。師古人跡不若師古人心。學習古人格物致知的精神,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符號和語言,方為正道。
董其昌曾云:“以蹊徑之怪奇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初入名山大川,往往滿目皆景,處處精彩絕倫,反倒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此時,我們應當冷靜觀察,尋找趣味中心。通常一幅畫面只表現一個主題,或是亭臺樓閣,或是人物活動,或是巍峨群山,或是潺潺流水……視覺中心確定后,其余景物都要為之服務而退為配角。主景須實,表達具體;襯景要虛,用筆概括。所有的筆墨語言都要為表現主體服務,妨礙主題表達的要刪減。為了增強對比、豐富畫面,有時還需要適當地挪移和添加物象,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對景寫生的過程,其實是自然真實和主觀表現兩股力量的“較勁”。是自然景物牽著思維走,還是主觀意識整合自然物象,體現畫者的藝術素養(yǎng),也關乎一幅作品的藝術品格。蘇軾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寫生雖有搜集素材之功能,但也需進行現場藝術加工,如果只是忠實地記錄和描繪,則不如攝影之功效。
點線面、黑白灰、枯濕濃淡、起承轉合、聚散方圓、計白當黑等,這些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是駕馭統(tǒng)攝畫面的準繩。面對實景,我們首先需要觀察、冥思,頭腦中思考視覺中心的位置、點線面的編排、節(jié)奏的設計等,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全部調動起來,直至頭腦中形成大體畫面方可下筆落墨,這樣便可一氣呵成,產生不同凡響的效果。
寫生忌諱套路。有些畫家的思維過早“結殼”,作畫靠手腕的肌肉記憶,落筆千篇一律,所繪作品分不清方向差異、地域特色,讀來令人索然無味。須知畫要“生后熟”,更貴“熟后生”。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自然景物千姿百態(tài),物象質地肌理各有不同,北方山水要表現渾壯雄逸,南方山水要表現秀麗華滋,園林風景需表現清雅閑淡,陜北高原要表現蒼茫厚重……這些特征的表達均基于筆墨的架構。因此,寫生能力是對畫家綜合素養(yǎng)的考量。常見北方畫家畫不好江南水鄉(xiāng),南方畫家表現陜北窯洞又捉襟見肘。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畫家來講,筆墨表現力的錘煉是一輩子的功課。李唐歷經北宋、南宋沉浮變遷,畫風隨地域轉換而改變:最初呈“北派”山水嚴密、深厚、峭硬的風格,南渡后接觸到峻秀、蒼潤的錢塘山水,又形成后期清曠豪放的新面貌,影響南宋畫壇百余年。

《江海波濤》李 剛

《閑暇時光》李 剛
畫家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職業(yè),寫生是一次沒有終點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有艱辛、有困惑、有遺憾、有痛楚,但更多的是有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