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磐德 周 群
從1840年后的100多年間,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民族危機之際,多少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浴血奮戰、鞠躬盡瘁;多少民族精英為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奔走。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正當人們苦苦求索之時,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的知識分子從中得到啟示、看到希望。在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傳播下,馬克思主義像春風蕩漾神州大地,吹進古老中華的每個角落。1920年,王盡美與鄧恩銘在各種新思潮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濟南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出版《勵新》半月刊,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等人成立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兩人作為黨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回來后,即在位于濟南的山東教育會館成立“濟南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同時,他們創辦工人夜校,在工人中發展黨員,推動地方黨組織建設,在齊魯大地播下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種。從此,漫漫長夜北斗閃耀,于無聲處響起革命驚雷,掀開山東歷史新的一頁。
1961年,董必武赴武漢途中深情地懷念起王盡美同志,于是揮筆寫下《憶王盡美同志》一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泛舟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我倆都出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小就接受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內心有一分忠誠的革命主義情愫。上小學時便知道王盡美、鄧恩銘等革命先烈的事跡,參加工作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更加深了對他們的敬仰之情。2010年7月,山東省啟動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我們在眾多創作題材中果斷選擇以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創始人王盡美、鄧恩銘為題材的創作。經過對他們事跡的研究,最終決定以濟南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內容進行創作。
王盡美病逝時年僅27歲,鄧恩銘犧牲時也才30歲,兩人留存的史料(尤其照片)極少,況且目前尚未有以他們為主題的美術作品,無疑給我們的創作造成難度。隨著時代變遷,山東教育會館原址亦不復存在。為真實反映其歷史風貌,我們走進書店、圖書館,收集相關資料,閱讀大量有關兩人的生平和黨的歷史書籍,想方設法收集到僅存的王盡美照片三張、鄧恩銘照片兩張。其后,實地走訪了位于濟南市五龍潭公園內的東流水街——中共山東省委舊址,近距離感受先驅英烈,走近他們所處的時代、探尋他們的心靈深處。
除此,我們還收集了大量反映民國時期的資料和老照片,研究民國時期有關歷史及濟南民俗,一起觀摩《青春之歌》《大浪淘沙》《開天辟地》《建黨偉業》等電影,真切體會當時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思想。經反復修改,方才確定初稿:1921年寒冷的冬夜,山東教育會館內爐火燒得正旺,一盞明亮的油燈旁,一群懷著對共產主義堅定信念和美好向往的熱血青年,正全神貫注地聆聽王盡美對馬克思主義的精辟解讀。畫面中共有16人,包括學生、教師、知識分子、工人、手工業者等。馬克思主義思想打開了他們心靈的窗戶,照亮了他們前進的道路和方向;他們如饑似渴,求學求知,探索著改變社會的革命真理;他們從這里出發,投入到各種革命運動中去。
為更好把握年代特征,塑造工人、學生等不同階層的形象,我們對畫面中的每個人物、每件道具都進行了認真考證與推敲,使其在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烘托主題。我們找來那個時代的服飾,挑選多名模特,擺出各種動作,通過寫生細細揣摩每個人物表情和姿態,力圖表現出他們豐富的心理狀態,使歷史真實呈現,并以此使觀者再一次被他們的激情感染和激勵。如畫面右側立柱上掛著一把二胡,是緣于王盡美多才多藝,通曉各種民樂,且經常在有關場合即興演奏,二胡的出現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他的興趣所在。畫面人物造型以寫實為主,注重墨色變化與潤染,適當吸收明暗光影以增加畫面效果。為更好地突出主題,整個畫面以墨色為主,只在人物臉龐、手及油燈周圍施以淡淡暖色,與明亮的油燈和窗外射進的曙光形成呼應。桌子周圍的人物及道具大都處于暗色之中,呈現出厚重而神秘的氣氛。

《寒夜星火》王磐德 周群 紙本設色 220cm×360cm 山東美術館藏
此作從構思形成、草圖反復修改,到正稿完成,前后歷時兩年半。通過對出場人物和情景的深刻描繪,將那段歷史事實重構并展現于觀眾面前。雖然對終稿的效果仍存些許遺憾,但總算了卻心愿,亦填補了王盡美、鄧恩銘主題美術作品的空缺。站在建黨100周年的偉大歷史節點上,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背景下,謹以此圖獻給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建者,獻給為黨的事業浴血奮戰的先輩們,也獻給正在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奮戰在各行各業的黨員們,向他們表達最誠摯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