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唐 甜

如果說陽光、沙灘、海浪與炎炎夏日最為相配,那么在我看來,初秋的陽光更加和藹、沙灘更加親切、海浪更加溫柔。在初秋的一天,我來到了這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的海濱城市,遇到了這個被譽為我國距海邊最近的旅游小鎮——山東日照東夷小鎮。
第一次聽到東夷小鎮這個名字,我就充滿了好奇,便查閱各種資料,想要一探究竟。原來,東夷小鎮的名字是源于東夷文化,而東夷文化則發源于魯中山區和沂沭河流域(今山東省中南部),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西周中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源與交流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這里民風淳樸,勤勞善良的人們自覺遵守著傳統禮儀習俗,崇尚自然有序,萬物各得其所。
在小鎮外,一艘仿佛正待揚帆出海的大船停靠在小鎮的最東邊,它的出現,像是在告訴游人,這里曾經是一個小漁村。大船前,一叢叢高大的蘆葦將大船掩映其中,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游客在這駐足拍照的熱情。相反,這些蘆葦還為大船增加了一些厚重感。
來之前,我就做足了功課。東夷小鎮的一大特色就是住海草房。沿著主路沒走多久,我就看到了我們即將入住的民宿,黃泥巴墻的舊式二層宅院,一叢叢茂密的海草在屋檐上隨風輕舞,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推開黑色木制大門,屋檐下的紅燈籠格外醒目,民宿主人熱情地迎接我們。辦理好入住手續后,我們隨著民宿主人穿梭在這個具有“海”風“海”味的建筑里,時而進門,時而左拐,幾經“轉折”,我們終于安頓了下來。雖然有點被轉暈了的感覺,但這一路上我卻看到了許多很有意思的國畫作品,那些用傳統畫筆工具創作出的具有現代感的作品,營造出了開放、濃厚的文化氛圍。
放下行李,自然是要出來覓食的,東夷小鎮的煙火氣最讓人牽腸掛肚。世間萬物,唯美食不可辜負。在這里,我被五花八門的美食小店晃迷了眼睛,肚子里的饞蟲被香氣撩人的特色美食叫醒,東夷羊湯館、老潼關肉夾饃、秦鎮米皮、河南燴面、水煎包、東夷米酥、朝鮮族打糕、太陽餅、高密燒雞、翻滾小蛤蜊、嵐山豆腐、日照老油條、山東大煎餅、老北京冰糖葫蘆、云南米線、太極八卦餅等,數不勝數。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在這里竟然看到了自己家鄉的美食——秦鎮米皮,一碗碗白嫩細滑的米皮拌著油潑辣子和蒜醋汁,讓我的雙腳猶如灌了鉛一般走不動路。
吃飽喝足,趁著食物帶來的愉悅還未散去,我便又邁著歡快的步伐踏上了這條充滿煙火氣的小鎮街道。在一處名為“六一書院”的景點門前,一副“學立通道,自然貞素;圓行方止,聊以從容”的對聯讓我豁然開朗。院內的孔子塑像讓人心生敬畏,只見其長髯垂胸,雙手合于胸前,目視遠方,充滿慈善、仁愛、和諧之氣。
行走在人頭攢動的小鎮街道上,我路過了一座座風格迥異的茶樓酒肆,走過了一家家物品豐富的大店小鋪,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透露出古色古香的韻味。一個小攤位前,圍滿了游人,我走上前去一看,原來是在畫糖畫。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兒時買糖畫的情景,記憶里糖畫師傅總是守著一口小鍋,鍋里的麥芽糖用小火熬得像琥珀般清澈透明,師傅以勺為筆、以糖為墨,以腕力帶動勺子,或提、或頓、或放、或收,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此外,小鎮還有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如龍神廟、財神殿、祈愿閣、戲樓等民俗文化建筑,讓人有一種身在沿海城市,卻又像生活在江南水鄉的錯覺。
東夷小鎮原是山東省日照市秦樓街道董家灘村一個傳統小漁村。2012年,當地政府按照“拆一片舊村,帶一片產業,富一方百姓”的思路,規劃建設了東夷小鎮,其中包括7萬平方米的漁文化主題島和民俗文化體驗島。同時,小鎮通過整體招標出租、村民入股、年底分紅等經營模式,在短短幾年內,將其打造成了客流量較大的網紅小鎮。
東夷小鎮在發展過程中巧妙地將文化植入其中,成為小鎮重要的符號,這里除了漁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外,東夷文化是其核心文化。同時,在小鎮參與經營的商戶,都要經過小鎮管理公司的培訓,學習相關經營模式和財務知識,同時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