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恐龍是已滅絕的古生物,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它們的模樣呢?正是一代代古生物藝術家的不懈努力,才讓我們越來越接近恐龍真實的模樣。科學復原恐龍和它們生活的世界可不簡單,勾畫古生物的藝術家更不是普通的藝術家,他們不僅擁有高超的藝術素養,同時又具備了古生物學、解剖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方面的深厚知識積累,正是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史前世界的大門,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恐龍生活的史前時代。
古生物的復原當然是從化石開始的,在古生物藝術家格雷戈里·S.保羅的腕龍系列復原圖中,你能夠看到藝術家復原恐龍時簡單的過程,從骨骼到肌肉,然后再加上皮膚成為它們活著時候的樣子。
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古生物藝術家必須非常了解這種動物的骨骼并進行重建,因為骨骼是基礎,所有的器官、肌肉、皮膚以及各種衍生物都是附著或者連接在骨骼之上的,就好像是房屋要先搭起框架一樣。
古生物藝術家只有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骨骼裝架之后,才能確定這種動物的體型以及合理的運動姿態。
有了完整的骨架,就要在上面添加肌肉了,究竟一塊骨頭上連接著多少肌肉,這可難不倒古生物藝術家,通過對現生動物肌肉附著和分布情況,以及在化石骨骼上的結構特征的觀察,古生物藝術家就能給骨架添加合理的肌肉及肌肉群了,這聽上去是不是很厲害呢?

恐龍復原領域的“祖師爺”非查爾斯·耐特莫屬,查爾斯·耐特生于19 世紀70 年代的美國,當時距離“恐龍”這個名字誕生也才剛過去30 年,人們對于恐龍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史前大蜥蜴的水平上。
耐特從小就被恐龍等古生物深深吸引,同時他又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得益于美國在古生物發現和研究上突飛猛進,耐特能夠獲得許多關于恐龍的信息。成年之后的耐特開始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繪制恐龍復原圖,他將自己的學識與最前沿的研究結合,創作出一大批堪稱經典的恐龍復原圖。

耐特繪制的雷龍代表了19 世紀末科學界對于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認知,耐特的雷龍復原圖不僅努力復原了雷龍的樣貌和生活,而且還原了其生活的環境,無論是遠處叢林的層次,還是近處池塘中漂浮的植物以及水紋倒影都沒有遺漏。
如果以今天對于恐龍的認知重新審視耐特的雷龍,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脖子無法抬高、尾巴不會拖在地上等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是100 多年前古生物研究水平的限制,這也給最早的恐龍復原圖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但是無法動搖耐特復原圖中的藝術性。
最經典的霸王龍復原形象來自電影《侏羅紀公園》系列,但是電影中的霸王龍和真實的霸王龍其實并不一樣。霸王龍究竟長什么樣?中國古生物藝術家趙闖用復原圖告訴你答案。
趙闖繪制的霸王龍腦袋巨大,前窄后寬。從正面看,霸王龍的兩只眼睛是可以同時瞪著你的,其雙目視界重疊角度達到60°,這在大型食肉恐龍中是絕無僅有的,說明霸王龍的視力非常好。霸王龍腦袋上的另一個特征是它滿嘴的恐怖大牙,這些牙齒不但鋒利而且粗壯,具有恐怖的破壞力,即便是霸王龍閉上嘴,牙齒依然會露在外面。

除了巨大的腦袋,僅僅長著兩根手指的“小短手”也是霸王龍的標志性特征。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趙闖繪制的霸王龍雙手是掌心相對的,而電影中掌心朝下的復原是錯誤的。與霸王龍“小短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肌肉尤其發達的后腿,其實霸王龍有著巨型食肉恐龍中比例最長的后腿,在復原圖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沿著霸王龍的腿向下就是它的大腳了,它竟然是用腳趾行走的,要用腳趾支撐如此龐大的身軀實屬不易。
關于霸王龍長鱗片還是長毛一直存在著很大爭議,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渾身是毛的霸王龍復原圖,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證據看,霸王龍是長鱗片的,而且是很小很細膩的鱗片。遠遠看上去,霸王龍的皮膚是光滑的,而趙闖繪制的霸王龍在其脖子、背部、尾部卻有一些毛發,這個復原是來自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的觀點,因為在這些位置發現了類似于雞皮的皮膚結構。

看到趙闖繪制的霸王龍,是不是已經感受到遠古暴君的壓迫感,這只霸王龍全身都是基于最新研究的細節,不過這并不是“決定版”霸王龍。未來,隨著更多關于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和科學研究,它說不定又要變樣子了呢。

能夠準確且優美地復原一只恐龍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對于古生物藝術家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他們會想辦法展現恐龍生活的環境以及恐龍之間的關系,于是就有了更加大氣且信息量滿滿的古生態場景復原。
加拿大古生物藝術家儒略·斯托尼就是一位善于表現古生態大場景的大師,他同時還取得了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在斯托尼看來,重建一個已經消失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生態系統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需要確定當時的地形和氣候,進而還原作為背景的植物群落,最后是挑選復原圖中會出現的動物。這個過程必須要翻閱大量的資料,并向專家請教,因為任何一只不應該出現的動物或者哪怕是一株不起眼的植物都會毀了整幅畫。

《恐龍公園組不同恐龍的生態位分割》是儒略·斯托尼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古生態大場景,展現了距今7600 萬年前晚白堊世的恐龍世界。復原圖設定在清晨太陽初升的時候,霧氣還沒完全散去。環境選擇在森林與平原的過渡帶,構圖上由左向右視野變得逐漸開闊,能夠看到遠方恐龍群。大場景中出現的恐龍從左到右分別是開角龍、賴氏龍、戟龍、包頭龍、櫛龍、胄甲龍,這些恐龍并不是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分遠近層次布置的。
儒略·斯托尼在繪制恐龍的時候還考慮到了光線的影響,遠處的恐龍略微模糊,而近處的恐龍細節豐富,被陽光照射的身體部分尤為明亮。這幅古生物大場景在視覺呈現上張力十足,觀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環境的搭建與恐龍搭配上又充滿了祥和,給人一種平靜感。這幅場景不僅是一幅簡單的古生態場景復原,其中還暗藏著對于生態位分割的展示,比如體型高大能夠站立的賴氏龍和櫛龍以高處的樹葉為食,四肢站立的開角龍和戟龍以灌木為食,低矮的包頭龍和胄甲龍則以貼地生長的蕨類植物為食,不同種類的恐龍享用不同高度的食物,避免了競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