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面戰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爭年代建制最大的榮譽單位,軍史上稱為“華北野戰軍的雄獅”,她就是“光榮的臨汾旅”。
“光榮的臨汾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里一支聞名遐邇特能打攻堅戰的部隊,他們以城市命名,這在軍史中屬于少有的殊榮。這支部隊就是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二十三旅。
臨汾旅是徐向前麾下戰斗力最強的勁旅。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縱隊。這支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部隊,以老紅軍為核心骨干,愛國知識青年為基礎,并由廣大農民群眾參加組成。在1939年閻錫山發動的“十二月事變”中,決死隊三縱隊受到損失,于1940年2月奉命重新組建,將原各游擊團和保安團編成了決七、決八、決九三個團,編入八路軍一二九師序列。
1945年12月13日,車敏瞧帶著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的指示,來到山西長治縣蘇店鎮,宣讀了晉冀魯豫軍區關于決死三縱隊整編為第二十三旅的命令。全旅總兵力4496人,由黃定基任旅長、車敏瞧任政治委員、張振華任參謀長、鄭其貴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二十三旅活躍于晉東南,先后參加了百團大戰和白莊伏擊戰等;解放戰爭時期,它勇戰上黨、運城,力克臨汾、太原,占秦嶺、下川西。
1948年3月,為解放晉南,策應中原、西北戰場作戰,并為奪取太原創造條件,在徐向前元帥的統一指揮下,共5.8萬余人向號稱“銅墻鐵壁”的臨汾孤城發起攻擊。
臨汾地勢險要,形如蝸牛,易守難攻;敵軍派遣精銳,層層設防,依靠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想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任務艱巨。
1948年3月7日,臨汾戰役發起后,第二十三旅在晉冀魯豫軍區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從東面發動進攻,奪取外圍據點,一舉攻克東關外城,占領護城陣地,控制住外壕,逼近內城。4月15日,前線指揮部針對臨汾城垣堅固、攻城部隊缺少重火器的實際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進攻手段。該旅接受任務后,以地面攻擊配合坑道挖掘,采取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破城,為解放臨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創造了我軍城市攻堅作戰的范例,形成了“猛、狠、拼、犟”的攻堅精神和“鐵心跟黨、勇于攻堅、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優良作風。
經中央軍委批準,1948年6月4日,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在山西洪洞縣城東曲亭鎮玉峰山下洪洞縣中學廣場召開慶功大會。會上,時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野戰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的徐向前,宣讀了中共中央賀電,并當場宣布了授予第二十三旅“光榮的臨汾旅”獎旗的決定,還親手把一面寫有“光榮的臨汾旅”的橫幅錦旗,授予旅長黃定基和時任政治委員肖新春。
1949年10月1日,旅長黃定基以全軍戰斗英雄和“光榮的臨汾旅”指戰員代表的身份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登上天安門觀禮臺。此后他歷任川北軍區南充軍分區司令員、黨委書記、川北軍區副司令員。1951年9月21日病逝,終年39歲。1980年9月,黃定基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為烈士。
當時的政治部主任鄭其貴,在解放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軍一八〇師師長,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7月,其所率一八〇師建制被打散,他在1953年9月兵團回國后,任吉林省軍區副參謀長,后來升任白城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后,“臨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國防建設、抗洪搶險等戰斗中屢立戰功,成為名震華夏的精銳部隊之一。
1970年,英雄的“臨汾旅”奉命擔負起迎外表演任務。迎外表演是我國陸軍的光榮使命,能擔負迎外表演是對“臨汾旅”部隊建設的充分肯定,同時又是對“臨汾旅”官兵素質的全面考驗。
(據臨汾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