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這一歷史,少有人知道新疆部隊為西藏和平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阿里的冬天,有人凍壞了五根手指
1950年夏,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四路出發進軍西藏,解放軍西南軍區部隊分別從云南和四川,西北軍區部隊分別由青海和新疆進軍西藏。
當時新疆部隊成立了獨立騎兵師,準備進軍藏北阿里,但通過偵察部隊得知,由三四千人組成的騎兵部隊,要全部通過沒有路、沒有人煙的地區,且還要翻越海拔五六千米、終年積雪的昆侖山到達藏北,這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據當時的裝備和運輸能力,部隊在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一個騎兵連的基礎上,加派了戰斗骨干,組建了一個由漢、維吾爾、蒙、回、藏、哈薩克、柯爾克孜等7個民族的官兵組成的136人騎兵加強連,作為先遣部隊進入藏北,進行偵查、探路和設站工作。團保衛股長李狄三任先遣連總指揮兼黨代表,曹海林任連長,李子祥任指導員。
這年8月1日,進藏先遣連在新疆于田縣的普魯村誓師向南進軍阿里。一路上,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爬雪山、涉冰河,晝夜兼程、風餐露宿,到達了阿里的北部。更為艱難的是,十月初的阿里,冬天提前來了,更高的岡底斯雪山擋住了去路。他們在藏北改則的扎麻芒堡(現為先遣鄉)駐扎過冬。在轉運糧草的途中,李子祥帶著副班長王興才在冰達坂上緊挨著駱駝過夜,第二天早晨,風雪交加,在將糧草袋裝上駝背的過程中,為了把繩子系緊,李子祥一時脫去手套,結果凍壞了五根手指。
駐扎等待,快一半的人犧牲在了阿里
由于大雪提前封山,山上給養不能為繼,王震將軍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接通運輸線。”南疆軍區在和田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動用大批毛驢、馬匹和牦牛馱運物資,雖然經過三次救援行動,而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但都未成功。最后一次,只有一位名叫肉孜·托乎提的維吾爾族青年趕著兩頭牦牛,九死一生到達兩水泉,將他馱來的半麻袋信、15公斤鹽和剩下的7個馕交給了李子祥,戰友們都感動得哭了。此次行動,造成大批牲畜死亡和3個維吾爾族民工犧牲。從此,先遣連再三請求上級再不要冒險運送給養了。
當時的先遣連,囿于鐵的紀律,寒不能住民房和寺廟,只能在戈壁荒野的凍土中掘地穴為屋,縫獸皮為衣;饑不能購買民糧,只能以馬料充饑,獵獸為食;有病不能醫,尤其在高山病的襲擊下,137人的先遣連,先后有63人犧牲。到1951年5月,當救援部隊到達時,時任先遣連的總指揮李狄三也閉上了雙眼。
王震將軍說,先遣連進藏的艱難,不亞于紅軍“長征”。
進藏先遣連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先遣連到達藏北后,積極開展與當地上層貴族和下層貧民的宣傳工作,代表人民解放軍與阿里地方政府達成五項和平協議,使他們站住了腳跟。為此,毛澤東主席稱贊李狄三為“蓋世英雄”,同時,他又給阿里噶本(專員)回信,表揚他們的愛國之心。當時,昌都戰役還未打響,達賴喇嘛避居亞東,先遣連的首先進入,通過電臺與西藏當局溝通了聯系,其意義非常重大。正如解放軍總參謀部事后的評價:“它像一把鋼刀直插后藏,對和平解放西藏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1951年1月30日,西北軍區授予先遣連“進藏英雄先遣連”稱號,新疆軍區為每個干部、戰士榮記一等功。
(摘自《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