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四起的1939年3月,以14名紅軍骨干為基礎的“硬骨頭六連”(時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三支隊第七團第二營第六連)在河北省雄縣組建。抗日戰爭時期,它是八路軍一二〇師的一把尖刀,轉戰華北、西北戰場,所向披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六連作戰137次,以“勇當尖刀、善打硬仗”著稱。先后兩次被國防部和中央軍委授予“硬骨頭六連”“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是全軍唯一一個兩次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連隊。
“硬骨頭”殺出威名
1939年1月,時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干部大隊政治委員的余秋里接到賀龍下達的任務:到河北保定、霸縣、雄縣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擴大武裝。帶著由304人組成的第一二〇師游擊第三支隊,余秋里奔赴大清河北岸,駐扎在雄縣的一個鎮上。
不久,第三支隊就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場戰斗:300余名日軍進犯小鎮。囂張的日軍毫無戒備地前行,不想余秋里早已率部伏擊,輕松斃傷日軍80余人,余部落荒而逃。
首戰告捷的八路軍威震一方,附近的游擊武裝隊伍主動請求收編,更在當地掀起一股參軍熱潮。
抗日隊伍逐日擴大,1939年3月16日,余秋里獲批將部隊編為第三支隊第七團,其中由原14名紅軍骨干和新擴編的部隊組成第二營第六連,日后名揚全軍的“硬骨頭六連”就此誕生。
在紅軍骨干的帶動下,六連很快成為隊伍中最為鋒利的尖刀。1940年1月,第七團在東渡子牙河時與日軍撞上。二營奉命搶占馬家營,掩護全團強行渡河。六連在連長陳硯庭、指導員張會田的帶領下,利用殘存的墻壁阻擊日軍的進攻。山炮、機槍、擲彈筒……黃土飛揚中,日軍集中火力連續5次進攻,卻皆被六連擊退。
眼見敵人又要發動下一輪進攻,殘壁恐支撐不了多久了,張會田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槍,帶領戰士們向敵人撲去,猝不及防的日軍當即被打散,退了回去。
從早上直至黃昏,六連以血肉之軀直面敵人的子彈炮筒,勝利完成掩護全團渡河轉移任務。戰斗中,張會田壯烈犧牲。
此后,六連經歷南峪村整編,原第七團第二營第六連改稱第八團第二營第六連,駐扎在晉西北根據地堅持戰斗,后返回陜北守衛延安南大門。
駐防期間,部隊開展大生產和大練兵運動,六連針對“人人皆兵,個個能練”的要求,以能者為師,呈現出“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火熱景象,毛澤東也稱贊此練兵方法“是突破歷史的新創造”。
解放戰爭期間,六連也屢立奇功,一個又一個戰斗英雄,讓敵人聞風喪膽。
兩獲榮譽載史冊
新中國成立后,六連繼承并發揚了“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后勁”,成為一把“不卷刃的鋼刀”,先后完成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搶險救災、施工生產等重大任務。南京軍區成立后,六連歸屬南京軍區某團。
1964年1月22日,憑著“戰備思想硬、戰斗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而聞名全軍的六連,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的榮譽稱號。葉劍英、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等先后為之題詞嘉勉。1985年6月,因在老山對越防御作戰中戰績突出,中央軍委又授予六連“英雄硬六連”的榮譽稱號,成為我軍歷史上唯一兩次被最高統帥部授予榮譽稱號的英模連隊。
從傳統步兵到兩棲機械化步兵,再到如今合成營裝甲步兵,六連歷經數次改制換裝,但憑著其硬骨頭精神,在軍隊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仍不斷創造出輝煌。
2016年1月底,東部戰區陸軍成立,“硬骨頭六連”和“強軍精武紅四連”等一起成為東部戰區的驕傲。
(據“中國南京紅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