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星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在新時代如何回顧和書寫黨的歷史,深刻地回應時代課題,將黨史研究和寫作牢牢地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成為黨史研究者的新課題。在這個重要時刻,回顧過去的黨史寫作,闡釋和提煉寫作的經驗和特點就顯得很有必要。金沖及無疑是這方面極為重要的一位人物。
50歲才正式起步研究黨史
金沖及擔任過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史學學會會長等職。他主持編寫了《毛澤東傳》《周恩來傳》《劉少奇傳》《朱德傳》等,是公認的“官史”第一人。
雖然金沖及從事黨史研究是在50歲調入中央文獻研究室后才正式起步,他的基本精神格調卻早已形成,特別與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分不開。
金沖及于1947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48年加入地下黨,閱讀大量重要的進步報刊,1951年留校任教后從事近現代史研究,上世紀60年代前期參加上海寫作組。這十來年的學術和思想的重要成長期奠定了他后來的學術與研究特色。
金沖及的黨史研究與寫作的根本特色是著力書寫黨的百年輝煌。這在他70歲時憑一己之力所寫的《二十世紀中國史綱》(4卷)中體現尤其突出。
這套被稱為“世紀通論”性的史著,是金沖及為回答中國為什么需要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如何為中國奮斗的使命感之作。他充分闡述了像近代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在100年內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它不是,也不可能一步達到,必然會是一個復雜艱苦的探索過程,必須通過成功與失敗的反復實踐,逐步摸索,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
關注重大歷史問題
如何寫史,這是中國傳統史學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金沖及對黨史的研究,注重從重大歷史問題著手。這種開闊的、全局性的風格決定了他黨史寫作的理論品格和宏大視野。他說:
我到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有一個困難:以往對黨史沒有作過專業研究。到了50歲才大改行,步入這個新的領域。
金沖及在黨史研究與寫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僅與他個人的天分和勤奮努力相關,也與他接觸到老一輩優秀黨史工作研究者有關,例如胡喬木、胡繩等。在與他們合作共事的過程中,金沖及加深了對于黨史研究工作的理解,也加深了他對黨史寫作方法的理解。
關于這一點,金沖及在文章、講座和訪談中多有提及,而且他還花費很大的精力整理出版了胡喬木和胡繩等關于黨史工作的一系列談話,即《一本書的歷史》。這些前輩的工作態度和對于黨史寫作的極高要求深深影響了金沖及。
2020年,金沖及的三本著作出版后,接受了一些媒體采訪。敏銳的記者捕捉到:在他的回答中,多有“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樣的表達。
的確,年青時期便加入地下黨的金沖及,在新時代回眸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風雨兼程之際,做出了這個質樸、生動卻又深刻的論斷,這也寄托了他本人見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豪邁之情。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