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緣分已盡?”“現(xiàn)在是不是分手的好時機?”……
當遭遇上述感情問題,一些90后選擇向線上“算命先生”求助。
近期一項網(wǎng)絡(luò)調(diào)查顯示,近80%的被調(diào)查者有過算命行為,其中九成是90后,他們曾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算過命,且多數(shù)是求算愛情運。
都說算命是迷信、糟粕,可為何追趕時尚潮流的90后卻對它情有獨鐘?
要想理解算命,就不得不提到巴納姆效應。該效應是指,人們很容易相信一段籠統(tǒng)的、對人格的描述,覺得它準確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即使該描述很空洞。
舉例來說,當算命先生得知你的生辰八字后,煞有介事地說:“你最近人際關(guān)系出問題了吧?”如果你沒細琢磨,聽了這句話后,很容易發(fā)出“太準了”的感慨??衫潇o一想,誰又會沒有一點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困擾呢?由此可見,算命用語的開放性,極大地拓寬了它的解釋空間,從而使巴納姆效應極易被激活。
此外,人類認知存在證實偏差,這也為算命先生提供了“幫助”。該偏差是指,當人們接受了某觀點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會刻意選擇支持該觀點的信息,忽視或忘記與之相反的信息。
當算命軟件告訴一個熱戀中的女人:今年你的感情會面臨考驗,這個女人很可能就會不斷回憶能證實該觀點的事件,比如“昨天約會時,男朋友好像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等。通過給該類事件貼上“面臨考驗”的標簽,以此證明算命結(jié)果的正確性。
由于證實偏差的存在,如果這個女人最終和伴侶分手了,會傾向于將其解釋成:果然算命是準的,我就是過不了今年這個坎兒。如果順利度過了這一年,她也不會懷疑算命結(jié)果,而會將其理解為:還好提前算命了,讓她躲過一劫。
由此可見,若想證實一個觀點,人們總能找出各種理由。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總有人被算命先生忽悠,因為人類的思維慣性就是善于證實而非證偽。
該研究揭示了算命“準”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當人們給自己貼上了特定標簽后,就很可能向這個標簽“靠攏”,發(fā)展出對應的性格特征,經(jīng)年累月最終讓自己真成為了符合這個標簽特征的人。
(摘自《科普時報》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