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為響應教育部2001年提高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號令,高校對青年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青年教師在高校發展建設中占有主體地位,是我國教育事業、社會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作為高校教師的一個特殊群體,海歸青年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還關系到學生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目前,高校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了提升,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年教師幸福感的因素。因此需要學校、社會、海歸青年老師一同努力,建設合理的措施和指導方針。本文以探討海歸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境界為切入點,以提高其職業幸福感為目標,分析在職業境界中影響其幸福感的原因,探討了提高其職業幸福感的路徑,并提出了一些解決途徑建議。
◆關鍵詞:海歸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境界;幸福感
海歸青年教師通常是由一群文化水平高、事業廣闊、思想獨立、勇于追求自我價值的高知代表組成。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青年教師的壓力不斷增加,如何在提高職業境界的同時增加自我幸福感成為了高校教師面臨的難題。
提高海歸青年教師職業境界,是保障專業技能提升的前提,是創新教學工作的基礎,是維持學術熱情的動力。但目前由于高校教師的工作和經濟壓力,不嚴謹的考核標準,缺乏針對性的培養機制,使青年教師難以實現人生抱負,難以展現自身價值。
本研究基礎教師職業道德的生存境界、職業境界、事業境界出發,分析影響海歸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展示海歸青年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所遇的難題。
一、教師職業道德境界
高等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級專業和職業人才的使命,它代表著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肩負著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的提升,有利于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文化傳承中起到表率作用。
教師職業道德是在教育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德總和,關系到教師與學生、與同事、與高校、與社會的整體行為準則,是社會道德在高等學校中的特殊體現,也是全社會對高校教師行為基本道德要求的反應。
教師職業道德境界有不同層次,劃分依據也不盡相同。根據對教師職業的不同理解,教師職業道德境界分為三個層次:職業生存境界、專業發展境界、事業追求境界。對職業理解越深,職業素養越高,工作進取心更強,奉獻精神越廣。
二、影響海歸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
(一)職業生存境界壓力
1.經濟壓力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海歸高校教師的幸福感與薪資水平直接掛鉤。
(1)薪資偏低
近年來隨著國內薪資的不斷高漲,很多民營、國營企業的工資水平遠遠超過高校工資。即使高校是一種偏特殊的事業單位,青年教師付出了滿腔熱情和寶貴歲月為國家下一代培養棟梁,初入社會的海歸青年教師大多月薪都在3000至5000元之間,但與同時畢業的金融、互聯網等行業同學相比,薪資差距正飛速擴大,差距一般在2-3倍。海歸青年教師很難在物價上漲的社會滿足生存需要,因此對職業選擇造成了很大困擾。
(2)收入途徑單一
高校工作圈固定,青年教師工作年限短,除了課時薪資收入外,基本沒有其他收入途徑。高校收入還來源于專業研究、項目申報、創業等。但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外,還會收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由于海歸青年教師的人脈、資源、資金、機遇容易受限,很多有才華的老師難以適合自身條件的發展途徑。
2.社會家庭壓力
社會對海歸教師的評價和期待很高,認為他們鍍金歸國,一定是特殊的群體,在民眾中也有一定聲望。除了為人師表外,他們還代表著高等知識的傳授者、先進科技的研究者等。
在工作中,高校體系龐雜,青年教師不僅要學習處理好本院學生、同事關系外,還要學習處理好院系之間的關系、教師和行政關系等。在家庭中,很多青年教師剛剛為人父母,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他們要應對各種家庭人際關系。面對繁多的角色關系,高校教師不僅工作壓力大,還肩負著巨大的社會和家庭責任,但同其他職業的人員一樣,他們實際也只是社會上的普通一員,一些教師難以承受這些突如其來的壓力,會對自己的理想產生嚴重懷疑,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
(二)專業發展壓力
1.專業身份、專業觀念轉變
青年教師剛剛結束長達20-30年的學習生涯,步入職場后,身份突然從學生轉為教師,如何從教自己轉變為教別人,成為了很大的難點。他們需要在極短的時間適應角色,處理好與上級之間的關系,同事之間的關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而海歸青年教師剛剛度過在海外求學的漫長歲月,往往對國內學術氛圍還未真正適應,便投入到高校工作中,變成了一個教育工作者。他們會面臨生活習慣、工作環境、處事方式、學術環境的一系列轉變。
2.科研資源單一
在國內高校社交圈較為固定,社會人際關系網絡較小。海歸青年教師回國后,相處對象基本是同事與學生,社交圈單一。相比在國內讀研、讀博的教師,往往缺少高級學術圈。
與其他職業不同,高校教師是明確要求必須具有研究能力的一種職業,在高校做科研往往需要很強的社會資源。海歸青年教師如何讓與企業、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建立聯系,爭取橫向課題的機會,拓展人脈圈,發揮自身優勢為社會提供服務成為了重大難題。
(三)事業追求壓力
1.高校培養海歸青年體系不完整
海歸青年教師在漫長的求學生涯里接受了國外的教育方式和訓練模式,習慣了海外的學術規范、專業理念、科研模式等。海歸青年在海外求學時的學校體系、要求和標準與國內區別甚大。目前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大多都是統一培訓,難以解決海歸青年對國內高校的認知,造成對高校工作有一定偏差。
2.學術環境的改變
由于國內外高校的學術體系、工作環境、職業標準不一樣,很多海歸人才回國后難以適應國內的學術評價體系,也無法組建志同道合的科研團隊,在單兵作戰的狀況下還要應對各種長短周期的科研績效考核,容易面對“水土不服”的情況。
三、從職業道德境界層次提升海歸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
(一)提升自我修養
高校青年海歸教師要盡快從根本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偉大建設中,適應國內環境。一方面要接受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職業道德境界的層次。另一方面,要不斷的改進職業道德修養,把外在的教師基本職業道德要求,轉化為對“傳道授業解惑”的信念與信仰。
(二)改善培養體制
高校青年海歸教師是高校的重要研究人才,他們所處的職業道德境界層次,影響到國家、高校和學生的未來發展。高校需重視對青年海歸教師的培訓工作,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到國內體系中;需深化改革教師的考核體系,建議科學考核機制;需解決青年教師不清楚職業道德的問題,不斷樹立典型案例,鞭策后進。
(三)促進國家保障
在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方面,建議在引進海歸教師的過程中制定規范,以保證高校青年海歸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重視學術環境,重建專業文化,培養高等學校的學術自由思潮和學術獨立的前沿精神,并從學院起建立前瞻大學精神,幫助整個社會提升學術文化修養,提高青年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綜上,海歸高校青年教師是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骨干力量。他們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肩負著為祖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歷史使命。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將直接影響教育成果的質量和國民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未兵.高等學校的職業使命[J].光明日報,2016.
[2]黃蓉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5.
作者簡介
江冬竹(1992.01—),女,湖北公安,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設計教育、創新設計、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