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昕 宋菲
◆摘? 要:纖維藝術一種起源于西方的壁毯藝術,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演變繼而融合了世界各國傳統紡織文化,吸收現代藝術觀念及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而衍生出的新的藝術形式。經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滌蕩,纖維藝術仍是藝術家心中的一顆掌上明珠,材質和肌理作為纖維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們的改變不僅僅在形式層面上有所表現,更在于藝術家們對肌理的大膽創新與嘗試運用。
◆關鍵詞:纖維藝術創作;肌理創新
一、纖維壁毯藝術創作
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傳統壁毯裝飾藝術的纖維壁毯藝術創作,它不斷的創新發展,不斷探索并融合現代科技元素的藝術創作設計理念進而形成最新的藝術成果,所以廣大學者又稱纖維壁毯藝術創作為"既古老又年輕的現代藝術"。伴著中國現代藝術思想和新文化藝術思潮的影響,藝術家們逐漸重新發現將不同藝術種類的纖維材料二次運用在傳統纖維材料藝術中,也同樣可以創造呈現出新的藝術樣式,從本質上完全打破了纖維材料運用隸屬于中國傳統纖維藝術表現形式的舊有藝術觀念上的束縛,為其藝術發展歷程開辟了新紀元。
自戰國時期起,將動植物中的纖維進行提取、加工、縫制的服飾及裝飾品就已比比皆是。《詩經》中曾記載道“大車檻檻,毳衣如菼”“大車哼哼,毳衣如璊”。在現代纖維裝置藝術中,無論做的是平面藝術作品還是裝置藝術作品都是將材料纖維作為其基本元素,再運用不同的思維觀念和纖維思想,將人為材料進行不斷改造最終賦予它們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二、肌理的藝術表現形式語言
如果說材料是肌理創作的第一梯隊,那么肌理就是這一創作的基本表現形式的底蘊。
1.以經緯作為交織結構
作為最常見的單紗編織往往都是直接采用經緯交織結構,所謂經緯交織結構即利用兩根單紗或以上相互結合垂直互相進行經緯交織的一種編織過程。后又衍生出平紋編織、斜紋編織、緞紋編織也就是在經緯交織結構基礎上再組合再變化。首先說在傳統織物中最常見的平紋,由兩股長緯經紗和兩股短經緯紗相互交織而組成,肉眼所見并獨到之處但卻是所有經緯紗中交織點最多的,因此采用這種平紋的織物都具有很強的延展性,服裝中常運用此紋。斜紋不同于平紋的地方是,它各種織物上的表面會呈現出傾斜如峰的長條狀紋路,它兼備最高級的耐磨性和撕裂的能力。
2.以自由結構表現的創造性肌理
自由結構表現的創造性肌理主要意為革故鼎新,簡單來說是為了打破常規經緯結構藝術創作的束縛,運用非常規的交織方式來改變結構進行創作并做出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例如采用兩點排列相連的挑線針法的折波浪花紋,采用一線排列多點互相連結的挑線針法,從布料兩端挑起的針線扶韌和柔文、紋,通過對布料的剪、縫、擠壓、褶皺等工序,使這些布料在表面自然形成凹凸不平、錯落有致的視覺沖擊。
當一種材料結構擺脫了限于經緯的束縛、向著自由的自然空間結構無限制地延伸時,這肌理便成為了自由空間結構的一種創造性自然肌理。
三、纖維紋理藝術的肌理表現魅力
肌膚紋理由自由創造肌理和自然創造纖維肌理共同構成,自然創造肌理前生就是天然形成的纖維紋路,例如有的藤、麻、竹等就是天然纖維;而后者則主要是在纖維藝術家的共同創作下不斷呈現新的纖維表現形式效果,例如動植物編織纖維、人造纖維就是藝術家創作通過纖維編制、纏繞、拼貼縫制之類的藝術纖維手法從而進行的各種藝術纖維組合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纖維肌理表現效果。在日本著名舞蹈藝術家伊豆喜久藏明彥的作品《漣痕》中,作者利用材料本身柔軟光滑的觸感將之與藝術家的個人偏好色彩進行重組并合成,創作出類似水波紋的一種立體藝術表現形態,使作品畫面感更加和洽,線條不斷趨于流暢與藝術背景融為一體,可謂是渾然天成,動感十足,不經意間也會讓一些人有一些靈光乍現聯想起看到自然天成的舞蹈律動與音樂節奏。可見,無論是何種藝術材料,藝術家們在潛意識中改變其藝術形態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它們最初的藝術效用,進而逐漸賦予他們新的藝術意義,使它們再一次新生。
經過上述的研究,相信可以更充分感受到肌理的魅力,也了解了纖維藝術創作在未來的發展中也是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的推動我國纖維藝術中肌理研究領域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許百佳.論纖維藝術肌理的表現性[J]. 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
[2]岳嵩.可感知可觸摸的藝術語言[D].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
[3]齊振倫. 纖維藝術教學中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
[4]白路.周代服飾文化審美風尚——以〈詩經〉為中心的考察[J].服飾導刊.
作者簡介
李昕昕(1999.01—),女,漢族,江蘇省無錫市人,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設計學院2017級產品設計在讀本科生。
宋菲(1986.05—),女,漢族,遼寧省,職務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居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