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嵐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2-5042-9509
摘? 要:“寂”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特別是俳諧美學的一個關鍵詞和重要范疇。而松尾芭蕉正是以“寂”為核心,創作了很多獨特的藝術佳作,并樹立了俳諧新風。他通過對自然景趣的享受,而追求“寂”的意境。這種“寂”,不單單是“孤寂”“空寂”“寂靜”的景象,更蘊含了“閑寂”“單純”“樂觀”的心境,體現了松尾芭蕉“寂然獨立、淡泊寧靜、自由灑脫”的人生態度,進而獲得一種精神的愉悅。而這種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一致的藝術境界,正是芭蕉俳諧詩學意境的極大體現,我們也能從中感知到其獨特的意境美。
關鍵詞:芭蕉? 俳諧? 俳句? 寂? 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b)-0253-04
On Silence and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asho's Haikei
XIONG Lan
(The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510? China)
Abstract: "Silence" is a key word and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ry aesthetics, especially haikei aesthetics. Matsuo Basho created many unique works of art and set up a new style of haikei. He pursu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ilence" by enjoying the natural scenery. This kind of "solitude" is not only the scene of "loneliness", "emptiness" and "silence", but also conveys the mood of "leisure and loneliness", "simplicity" and "optimism", which reflects Matsuo Basho's "lonely, independent, indifferent, quiet, free and easy" attitudes towards life. Matsuo Basho obtains a kind of spiritual pleasure from his works. The artistic realm that integrates his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 the life picture depicted in his works is full embodiment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asho's haikei poetics, from which we can feel its uniqu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Basho; Haikei; Haiku; Silenc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關于意境的解釋,《辭海·語詞增補本》中這樣寫道:“意境,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1]。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1986年版)對意境的解釋又進一步從詩學的角度進行了解讀:“意境,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抒情詩及其他文學創作中一種藝術境界。”可見,“意境”出自于詩學。在詩學中,“意境”是一個由語象符號構成的內涵豐富的審美世界。
意境在詩歌中的內涵,古今也有不少學者對其有所探究。我國古代“意境”美學的集大成者王國維在《人間詞乙稿序》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古風先生在《意境探微》一書中寫道:詩人只有用一定的藝術技巧和方法,將心中的意境外化出來,才構成詩歌意境。其產生于“心”與“物”、“情”與“象”、“意”與“境”的審美關系之中[2]。從古今眾多對意境的解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其源自于詩學,發展于詩學。
文學不分國界,俳句,是日本韻文學的傳統形式,作為一種只有17個字音的日語經典短詩,在日本詩學史上的地位,猶如唐詩。俳句的形式非常短小,它往往是以濃縮的、含蓄的語言,抒發豐富的感情和喚起多重的聯想。用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將讀者帶入到余味無窮的意境。說到俳句的意境,不得不與“寂”這個日本古典美學與俳論聯系起來[3]。“寂”是對俳諧創作的概括,特別是“俳圣”松尾芭蕉的“蕉風俳諧”所使用的核心審美概念就是“寂”。因此,該文將從“寂”的角度來欣賞芭蕉俳諧的意境美。
“寂”是一個古老的日語詞,寫作「さび(sabi)」,漢字傳入后,日本人便以漢字“寂”來標記。“寂”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它與日本傳統文學中的特殊文體——俳諧(這里主要指“俳諧連歌”中的首句“發句”,即“俳句”)相關聯[4]。可以說,“寂”是對俳諧創作的概括,它是“俳論”的核心概念,在日本古典美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對于漢字“寂”,第一眼看上去,我們立刻就會理解為“寂靜”“空寂”。但是“寂”作為日語詞來說的話,其含義卻相當復雜。王向遠先生在其譯著《日本·風雅》的序言中指出,芭蕉俳風中的“寂”,有3個層面的意義。第一是“寂之聲”(寂聲),第二是“寂之色”(寂色),第三是“寂之心”(寂心)[5]。他認為,“寂聲”的含義即是聽覺上的“寂靜”“安靜”。“寂色”指的是視覺上的“寂”的顏色。“寂色”與我們所說的“陳舊的顏色”在視覺上相近,具有審美價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古色、水墨色、煙熏色。給人一種黯淡、樸素、單調的感覺,但能讓人體會到低調、含蓄、灑脫的態度。而“寂心”,指的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姿態,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寂”的最核心和內在的層次。有了“寂心”,就可以擺脫客觀環境的制約,從人的主觀心境及精神世界出發,生發出“寂然獨立、淡泊寧靜、自由灑脫”的人生態度。
為什么說“寂”是蕉風俳諧的核心審美概念呢?對此,芭蕉弟子各務支考在《續五論》一書中說:“心中一定要明白:居于享樂,則難以體會‘寂;居于‘寂,則容易感知享樂。”芭蕉的另一個弟子森川許六在《篇突》一文中說:“世間不知俳諧為何物,一旦找到有趣的題材,便咬住不放,是不知無味之處自有風流……要盡可能在有味之事物中去除濃味。”這二者所強調的“寂”都是指一種平淡的心境與趣味,這正是對“寂心”的表達。可見,“寂心”是芭蕉俳諧的核心審美境界,使身心得以擺脫世事紛擾,擺脫物質、人情與名利等束縛,從而獲得一種心靈上的自由、灑脫的意境美[6]。
詩學意境認為“意境是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那么芭蕉俳句中對“寂聲”“寂色”等語象符號的運用即是一種“客觀景物環境”,而由此抒發出的“寂心”便是“主觀思想感情”的表達。可以說,芭蕉俳諧便是“寂聲”“寂色”與“寂心”的結晶。從“寂色”“寂聲”的語象中可以體味出芭蕉的“寂心”,抒發出一種“情景交融”“意與境渾”的意境美。
下面,我們就從“寂聲”和“寂色”兩個方面來感知芭蕉俳諧的“寂心”。
1? “寂聲”中聽“寂心”
寂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盈耳之聲來表現“寂靜”,追求“此時有聲勝無聲”的聽覺上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可以從以下幾首俳句作品中感受到。
「閑さや 巖にしみ入る 蟬の聲」
日夕何寂靜,只聞鳴蟬不住聲,沁入巖石中[7]。
此句為芭蕉日暮時分到達一座叫立石寺的山寺時所作,山寺四周格外清幽,而蟬鳴漸盛,沁入巖石。句中的「閑さ」亦可寫作「靜かさ」,可翻譯成“寂靜”,句中的「閑さ」(閑寂),即是“寂聲”的描寫,幽靜的山寺,鳴叫的夏蟬,一寂一響,以有聲襯無聲,皆為眼前的景象。通過這個情境,讀者不難體會到芭蕉的內心狀態。面對滿山空寂的景象,芭蕉內心也不禁進入一種擺脫世事紛擾,灑灑乎忘身世的的閑寂境界,讀者也不難由此“寂聲”而窺探到作者的“寂心”,在無味中感知有味。此句可謂是“寂聲”的代表之作。
「芭蕉野分して盥に雨を聞く夜かな」
芭蕉卷秋風,茅屋漏雨滴水盆,一夜聽此聲[7]。
茅屋外,強勁的秋風撕裂著碩大的芭蕉葉子的聲音,茅屋里,漏雨滴滴答答地落在盆里的聲音,讓人徹夜難眠。秋風撕裂芭蕉葉的聲音,茅屋漏雨滴水的聲音,無不是“寂寥之聲”。一夜聽著這首二重奏,輾轉難眠。詩者通過一絲絲詼諧幽默的寫作手法,來描繪這種“寂中之聲”的畫面,體現了作者孤獨的心情,反映了隱者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從這首俳句不難看出,芭蕉一直都在實踐“寂”的生活,創作“寂”的俳句,追求“寂”的境界。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記》中寫道:“沒有比離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這也正是芭蕉的“寂心”的表現。同時也是融情入景、由景見情的意境美的表現。
「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幽幽古池塘,一只青蛙跳進去,輕輕水聲響[7]。
這句「古池」,是芭蕉的代表名句。幽靜的古池邊,“撲通”,一只青蛙躍入水中發出了聲響,打破了寂靜的環境,接著,這生動的世界,又歸于平靜,甚至比剛才更寂靜。這是芭蕉創造的一個迷人的藝術秘境,以青蛙的一瞬間躍入古池中的小動作所引起的水聲,波動了萬籟俱寂的氛圍,烘托了清寂幽思的意境。古池的寂靜,輕響的水聲,透過這種“此時有聲勝無聲”的“寂之聲”,讓讀者感覺進入了靜寂的天地。故“非古池靜,是君心靜”,從這一俳句名作中可以體會到芭蕉的那種擺脫俗累,向往幽靜山林生活的旅人“寂心”。可謂是芭蕉俳句“情境兩渾”的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2? “寂色”中觀“寂心”
寂色是日本茶道、日本俳諧所追求的總體色調。有人難免發出疑問,在芭蕉俳句中,并沒有看到“寂色”的字眼啊。雖然沒有直接的關于顏色的描述,但是在其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事物,卻是“寂色”代表物。比如在俳句中經常出現的茅屋,其屋頂使用黃灰色的茅草修葺,墻壁用泥巴涂抹,房梁用原木支撐,里里外外總體上呈現發黑的暗黃色,也就是典型的“寂色”。仔細欣賞芭蕉俳句不難發現,句中常出現的枯樹、落葉、白石、古藤、草庵、荒草、黃昏、陰雨等皆為帶有“寂色”的東西。接著,就從以下幾首芭蕉的俳句作品中來觀察這種“寂色”,并從中發覺芭蕉的“寂心”。
「石山の石より白し秋の風」
石山之石白,比之其白如玉帛,秋風白千百[8]。
此句是松尾芭蕉在《奧州小道》的旅途中,參拜加賀國的那谷寺所吟誦的句作。那谷寺,位于石川縣小松市那谷町,院內有灰白色的巖山。句中的「石山の石より白し」,說的是那谷寺的巖山之“白”;另一句「秋の風」,把無形的蕭索秋風描述成可以看得見的“白”。為什么能如此描述,秋風一吹,大地蕭索,黃葉飄落,百草枯干,往往使人感到秋風具有的蒼白的顏色。將此句中“巖山”之“灰白”,“秋風”之“蒼白”,即是一種“寂色”的描繪,將無形的秋風形象化,以此反映秋季的哀傷,襯托旅人芭蕉的清貧單調的生活,以及閑寂、空寂的心境。此意境之美,躍然紙上,值得細細品味。
「海くれて鴨のこゑほのかに白し」
海邊暮色薄,何處野鴨聲微白,蒼茫又索寞[8]。
此句是松尾芭蕉應朋友相邀,同看臘月之際海景的詩作。句中把野鴨的叫聲與野鴨的顏色、暮靄時分海上浪花的白色融合在一起。黃昏下的大海,灰黑色的野鴨,在眼前融為一片白色,蒼茫而寂靜。冬海、日暮、野鴨,這些“寂色”的代表物,隱含了作者淡淡的旅愁,但能與朋友一同觀海,實屬快樂之事。芭蕉正是通過對這種視覺上的寂色調的運用,來表達自己的超然脫俗,享受孤寂的“寂心”。這實在是一種很高的覺悟。這樣的心境使人在不樂中感知快樂,在無味中感知有味。可以說,這又是一首“寂色”觀“寂心”的佳作。
「馬に寢て 殘夢月遠し 茶のけぶり」
朦朧馬背眠,遠處淡淡起茶煙,殘夢曉月天[7]。
此句大意是,一日拂曉出發,在馬背上搖搖晃晃,不知不覺進入了朦朧的夢鄉。突然驚醒,只見遠處曉月低垂,山腳下的村莊,冉冉升起了煮早茶的青煙……
句中枯黃的瘦馬、朦朧的月光、青青的炊煙,都是“寂色”的代表物,如詩如畫,由此勾勒出芭蕉的絲絲旅情。芭蕉一生所追求的“寂”的境界,不是“死寂”,而是“閑寂”“空寂”,是“寂然獨立”,是一種自得其樂的、享受孤獨的、心靈上的自由和灑脫。這種審美狀態,在此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芭蕉遠離世間塵囂,帶著若干弟子,牽著幾匹瘦馬,一邊云游,一邊創作,將人生與藝術結合在一起,實踐“寂”、表現“寂”。這種意境,在此句中可以體會出來,雖然旅途艱辛,眠于馬背,但字里行間卻流露出一種喜悅的朝氣,對山坳里煮茶人家的生動的描繪,使整首俳句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正是芭蕉“寂心”的體現。這種通過“寂色”之物來表達“寂心”的手法,使芭蕉此篇作品洋溢著勃勃生機。
3? 芭蕉俳諧的“寂心”與“意境美”
從以上所分析的芭蕉經典俳句可見,對“寂聲”“寂色”的語象元素的運用,是芭蕉俳諧的一大特點。而對“寂聲”“寂色”之物的吟誦,無不體現了芭蕉俳諧“寂心”的意境之美。芭蕉在《嵯峨日記》中寫道:“沒有比離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芭蕉本人對“寂心”的解釋,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但從其本人對弟子作品的評論當中可探之一二。
作為“蕉門十哲”之一的向井去來,有一首名句「花守りや白きかしらを付き合はせ」(白首老夫妻,櫻花樹下兩相依,親密無間隙),關于此句的評論,在《去來抄》中如此寫道:“先師在評論此句時說:‘「寂」色濃郁,尤為可喜。[5]。”
另外,在元祿六年(1693年)的《閉關之說》中,芭蕉寫道:“人生七十古來稀,身體精力旺盛僅二十余年……誠如南華老仙所云:唯舍利害,忘老少,得閑靜,方可謂老來之樂。五十歲頑夫自書自戒之:墻邊牽牛花掩映草庵門白晝閉戶不見人(「あさがほや ひるは鎖おろす 門の垣」)。[5]”
從芭蕉對弟子作品的評論以及老年自書句看來,芭蕉所追求的“寂心”,即是懷抱孤寂的心情,以一種單純淡泊的態度來靜觀四時的雪、月、花等自然風物,乃至與之相關的人生世相。是一種以閑寂為樂,淡泊寧靜、自由灑脫的精神狀態[9]。是一種使人在不樂中感知快樂,在無味中感知有味,甚至可以化苦為樂的心境和趣味。這也是芭蕉俳諧的核心審美觀。
而筆者認為,這種“寂心”,可以通過作品中對于“寂聲”“寂色”等“閑寂之景”的描述來感知。可以說,芭蕉作品大部分都是充滿了“閑寂之景”的。通過這種“寂景”的美,感受“寂心”的美。這不正是一種“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的詩學意境嗎?通過欣賞芭蕉的俳諧作品,我們也不由得進入到一種超然的審美境界,到達心靈上自由灑脫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語詞增補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908.
[2] 古風.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192.
[3] 方棟.日本文學理念“侘”和“寂”的歷史演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82,84.
[4] 葉渭渠.葉渭渠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134-138.
[5] (日)大西克禮.日本風雅[M].王向遠,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2:2,3,174,264.
[6] 張敬歡.從與謝蕪村的季語探討其“離俗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0):48-49.
[7] 王吉祥.日本俳句三百句賞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20,22,27,34.
[8] 關森勝夫,陸堅.日本俳句與中國詩歌——關于松尾芭蕉文學比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58,164.
[9] 王姍姍.日本文學的文化意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