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H&M、NIKE等品牌詆毀新疆棉花,其中NIKE更是要求合作的供應商不許使用新疆棉花。國內民眾開始抵制這些品牌,從明星藝人紛紛宣布解約,到電商平臺連夜下架商品,NIKE自然首當其沖。
3月25日,LPL的比賽照常進行,選手還是穿著合作伙伴NIKE的衣服,只是NIKE的標志被用LPL的貼紙遮擋起來,這確實是面對這種突發事件不錯的的暫時性辦法。
至于更長久的考量,一些評論就值得參考了。
首先,最明顯的是對NIKE設計的LPL隊服的不滿。
2019年9月8日,LPL攜手NIKE發布16支戰隊的聯名隊服及S9全球總決賽粉絲助威服,對此的不滿就已產生。對比S5全球總決賽的青花瓷紋、S7全球總決賽的紅金配色以及S8全球總決賽的風衣款式,甚至連過去嫌棄難看的S6全球總決賽出征服都順眼很多,這款將會代表LPL出征S9全球總決賽的聯名隊服就像擺明了沒把電競觀眾放在眼里。
如果說初次合作是時間倉促,確實可以理解,過去一年多,2021賽季的隊服依然令人詬病。
其次,才是價格。
2017年的尼爾森數據顯示,中超老牌球隊國安的球迷月均收入達到7744元,遠高于當年的全國城鎮居民的月均收入,而2019年推出的NIKE北京中赫國安主場球衣的官方售價不過429元。
考慮到國安主場是在北京,考慮到足球觀眾年齡偏大,這是國安球迷月均收入偏高的原因。面對逐漸下沉的電競市場以及年齡更小的電競觀眾,2020年出售的NIKE與LPL的聯名隊服卻是599元,需要指出的還有,二者同樣是短袖T恤。
人們更相信,在雙方的合作中,NIKE是相對強勢的一方,LPL是利用NIKE的品牌來做大自己,就像詹姆斯和Uzi同時出現在NIKE的廣告上,自問一句,到底是誰在“出圈”。
其實中超與NIKE合作也是如此,NIKE在中國足球最低迷的時刻進行抄底,球衣被說很丑,甚至有過前幾年淘汰的球衣一筆不改地拿出來重新用。
放眼那些發展成熟的職業體育市場,由球隊來獨立簽約才是主流模式,球隊根據自身條件來對具體金額和條件進行談判。恰恰是不成熟,才會有大俱樂部簽大單、小俱樂部被剝削,使兩極分化更加嚴重。頭部俱樂部苦于自身發展受到阻礙,底層俱樂部希望借此縮短自身和其他俱樂部的經濟差距,歸根結底是利益分配的問題。
通過引入一個國際知名品牌,讓更多的國際知名品牌能夠看到自己,這是想要做大蛋糕的必要過程,也就是要創造出足夠多的可分配利益。然而,很容易忽略聯賽內部的隊伍,尤其是那些具有歷史底蘊且成績穩定的隊伍,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就像人們可能不了解法甲,但會知道大巴黎。當NIKE與LPL聯名隊服發布時,最尷尬的莫過于電競俱樂部,多家LPL俱樂部表示隊服樣式并未得到充分的溝通,甚至一些俱樂部的獨立招商會受到阻礙。
品牌、聯盟以及電競俱樂部,三方應該是怎樣的關系,誰和誰是相互博弈,誰和誰能夠組成利益共同體,應該趁著這個空檔仔細思考。
應該注意還有,球衣與其他品類的贊助是有所不同的,只是球衣的價值在中國市場總是會被低估。

球衣的銷量和收入向來是體現球隊影響力的直接數據,球衣的設計和文化也需要得到重視——成熟的市場會有球迷樂于穿著球衣觀賽和參加相關活動,乃至專門收藏球衣。
2018年,中超與NIKE的合同到期,北京國安就曾公開反對中超與NIKE續約,并且得到許多足球球迷的支持,盡管最后中超還是與NIKE續約,但能看出北京國安的底氣。北京國安是唯一一家表示反對的球隊,它敢在球衣問題同NIKE叫板,正是因為國安球迷的驚人購買力及其龐大的市場。
中國人的一大特點是務實,衣服買來是要穿的,要是能穿出去的??擅艿牡胤皆谟?,當球衣不好看,球迷不買單,球隊就會難以議價,更難對品牌設計的施加影響,長此以往,陷入弱勢的局面。
是大牌而扎眼,還是稍次卻走心,品牌和設計真的不能兩全嗎?
或許當下正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