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 邱瑞玲 彭未風 張超 劉佳 郭翰卿 曲彤
編者按:
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需求、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2019年,天津市制定《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兩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提出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規范一批幼兒園的要求,全力補齊10.8萬個學前教育學位缺口。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24225個,超額完成任務。同時,天津市加強財政保障,市財政兩年投入10億元,保障幼兒園資源建設、保教人員培訓、三級監控建設等工作。此外,天津市規范了幼兒園收費管理,同時對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給予資助,有效解決了“入園貴”問題。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十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已頒布十周年。回顧過往,天津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制定措施,努力破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展望未來,全市將持續發力,繼續推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從天津市教委獲悉,截至2020年11月底,天津已圓滿完成學前教育發展“兩年行動”,新增12.4萬個學前教育學位。
2019年,天津制定《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兩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提出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規范一批幼兒園的要求,于2020年確保補齊10.8萬個學前教育學位。兩年間,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積極創新辦園體制,探索建立“優質園辦新園、新園獨立運行”的集團化管理體制,實現新建幼兒園高端起步、高位發展。同時,支持民辦園發展,出臺八項優惠政策,在稅收、水電氣熱價格、租金、用地等方面給予優惠;實施普惠性民辦園等級評定,按等級分別給予每生每年2800—4400元的補助。
針對學位緊張問題,天津實施資源攻堅。新建、改造、規范一批幼兒園,全力補齊10.8萬個學位缺口。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24225個,超額完成任務。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2%,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9%,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3.1%,三項指標均已達到并超過國家要求。
同時,天津加強了財政保障。市財政兩年投入10億元,保障幼兒園資源建設、保教人員培訓、三級監控建設等工作。制定機關企事業單位辦園和村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實現了各級各類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1200元撥款標準全覆蓋。此外,天津還規范了幼兒園收費管理,按等級制定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保育教育費政府指導價,同時對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給予資助,有效解決了“入園貴”問題。
多措并舉,破解幼兒園學位緊張難題
“十三五”期間,天津持續將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列入全市20項民心工程。新建、改擴建一大批幼兒園,通過多種途徑新增學位16萬余個,提升幼兒園辦園條件和園舍安全水平,滿足適齡幼兒入園需求。
天津積極探索“優質園辦新園、新園獨立運行”的集團化管理體制,使新建幼兒園高端起步、高位發展。同時,制定《天津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經費補助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經費按2800元至4400元標準給予分級補助。2020年,全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達到466所,在園幼兒74198名。2016年開始,天津先后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鄉鎮中心幼兒園管理的意見》和《關于制定機關企事業單位辦和村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的通知》,實現公辦幼兒園每生每年不低于1200元的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全覆蓋。共投入8.86億元支持300余所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累計新增農村學前教育學位1.9萬個。2016年至2019年,市財政安排1.3億元對在城區新建和接收小區配套73所幼兒園的相關區給予獎補。
今年,天津將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安全發展,進一步優化學前教育資源布局,增加城區公辦園數量和在園幼兒占比,增強公辦園主體地位。落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分等級補助政策,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切實減少民辦托幼點,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同時,實施保教質量提升項目,深化集團化辦園,做好幼小銜接,力爭4個區率先通過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國家評估認定。
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期盼,天津各區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努力破解幼兒園學位緊張問題。
武清區第十二幼兒園是楊村街的一所公辦園,坐落于楊村街潞水華苑小區,該園于2019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建筑面積3700平方米,可容納12個教學班360名幼兒。該園的投入使用,有效地緩解了周邊小區幼兒“入園難”的問題。
為補齊學前教育資源短板,武清區制定《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兩年攻堅行動方案(2019-2020年)》,開展為期兩年的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工作。兩年來,經過武清區教育局的不懈努力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2019年增加6300個學前學位,2020年增加10740個學前學位,兩年共增加17040個學前學位,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入園難”問題。
為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紅橋區高度重視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工作,通過接受小區配套幼兒園、利用既有建筑改擴建幼兒園等方式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補齊學前教育學位。紅橋區第十一幼兒園金筑園區、紅橋區第九幼兒園、紅橋區第十二幼兒園等公辦園先后投入使用,金海貝爾實驗幼兒園等普惠性民辦園為紅橋百姓提供了更多選擇。
東麗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把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作為推動教育科學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為此,研究制定了《東麗區學前教育五年發展計劃(2016—2020年)》《東麗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實施意見》《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實施方案》《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兩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東麗區學前教育教研指導責任區實施方案》,努力推動全區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到目前為止,“十三五”期間,東麗區增加公辦園5所,提供學位1560個。民辦園增加53所,提供學位12290個,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增加26所,提供學位6450個。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園合計增加學位8010個。
去年是西青區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為重點解決區域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西青區通過新建、提升改造、挖掘閑置資源、健全獎補機制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區幼兒園總數從2015年的12所增加至超過百所,如今全區學前教育整體布局規劃日益完善,普惠程度不斷提高,摸索出了一套解決“入園難”問題的“西青經驗”。
2015年,西青區學前教育資源整體供給已經難以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僅有園所12所,其中公辦園6所,民辦園6所,另有10個民辦托幼點,學位缺口較大。針對這一短板,西青區委、區政府定向發力,相關負責人牽頭有關部門組成工作專班,認真研究學前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年底,西青區出臺《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確定了到2020年全區幼兒園總數達到104所的總目標。
同時,西青區成立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攻堅指揮部,全面統領全區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按照公益、普惠的原則,著力擴充公辦、普惠學前教育資源。2017年啟動學前教育資源建設“2+2”(每個街鎮基本具備2所公辦園和2所普惠性民辦園)和“3+N”項目(每個街鎮基本具備3所公辦園和多所普惠性民辦園),截至目前全區8個街鎮完成了“2+2”任務,5個街鎮已實現“3+N”。
方向和方案確定后,西青區采取扎實舉措,實現了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的快速擴充,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挖潛一批”的原則,加大資源建設力度,著力補齊學位缺口。推進新建項目方面,2017年至2020年全區共計新建幼兒園13所,總投資4.8億元,提供學位4570個;提升改造幼兒園24所,總投資1.3億元,全面改善園所硬件條件,為學前教育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集團化辦學一直是河西區的重大戰略,幼兒園也不例外。近年來,河西區加大優質幼兒園輻射力度,提升新建小區配套教育水平,大力發展集團化辦園模式。如今,河西區已經擁有第一幼兒園、第四幼兒園、第八幼兒園、第十六幼兒園、第十七幼兒園、第二十六幼兒園6大幼教集團,每一個片區都擁有了優質幼兒園。在此基礎上,新建第一幼兒園錦繡幼兒園、第一幼兒園美棠幼兒園、第四幼兒園棣棠幼兒園、第八幼兒園德賢幼兒園、第十七幼兒園藝林幼兒園等。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三五”以來,河西區下大力氣統籌教育資源、調整教育布局,新開辦幼兒園40所。僅2019年,河西區就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所,新增班級101個、學位3030個。
此外,為滿足河西區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破解區域生源數量激增導致教育載體相對不足的難題,“十三五”期間,河西區優化區內學前教育布局,探索民辦非營利性事業單位辦園機制,河西區教育局將新接收的4所幼兒園舉辦為非營利性民辦事業單位,成立第一幼兒園集團下的金僑壹號幼兒園、第八幼兒園集團下的復興幼兒園、第十六幼兒園集團下的郁江溪岸幼兒園和第二十六幼兒園集團下的金灣雅苑幼兒園。
民辦事業單位的建立,實現了“國企出資,集團發展,獨立運營”的辦學模式,使新建園借助集團品牌優勢實現了高端起步、高位發展,防止和避免了民辦園過度逐利和違規辦園問題,有效解決了機構編制、人員編制和國有教育資產保值問題,也更好地滿足了百姓享受不同類型優質教育的需求。
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而在重大災難來臨之時,河西區集團化辦園模式的優勢便顯現了出來。作為老牌幼兒園,又是第一幼兒園幼教集團的總園,河西區第一幼兒園不乏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園長李奇告訴記者,隨著這幾年河西區集團化辦園的日益成熟,他們在日常工作中也建立了集團化思維,因此在疫情初期,他們便做足了準備工作。在研判到物資可能會出現緊缺后,他們早早購置了口罩、84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這不僅僅是為本園準備的,也是考慮到集團內其他幼兒園可能出現的物資不足情況,他們很快便能支援到位。
河西區教育局學前科負責人表示,幼教集團內部物資的調配支援,讓物資緊缺的幼兒園都能得到來自集團內部的幫助,不用再向教育局申請物資,大大減輕了教育局的壓力,“事實上在疫情期間,我們并沒有對幼兒園提出這方面的要求。但長時間潛移默化的積累,讓幼兒園在應對疫情時也帶著集團化的思維。不僅是第一幼兒園,河西區內的其他集團總園也都有類似的準備。”
近兩年河西區新開辦的幼兒園全部納入優質的幼教集團管理,而建園初期的管理層、教職工中有很多都是從集團總園調派過去的經驗豐富的人員,這已經成為了河西的常態化模式。在平時,集團總園的扶持和經驗豐富人員的注入能夠幫助新建園高位起步、高端發展。有了經驗豐富的教職工和領導層,又有集團總園在背后支撐,就能夠讓新建園每個人的心更加安定。
“十三五”期間,濱海新區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攻堅行動計劃全面啟動。為緩解“入園難”問題,濱海新區出臺了《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兩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成立了濱海新區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和規范管理攻堅指揮部,通過新建、改擴建、配套接收、托幼點治理提升等多種途徑,全力推動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攻堅行動計劃有序實施。同時完善各類型幼兒園督導評價、工作考核機制。
展望未來,“十四五”期間,天津各區仍將繼續多措并舉,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北辰區將持續加大公辦園建設力度,鼓勵和支持街道、有條件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等主體舉辦公辦園,通過新建、改擴建和資源置換等方式,擴大資源供給。合理布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支持民辦托幼點提升為普惠性民辦園,多方引進知名品牌學前教育集團,促進學前教育多元化辦學、多渠道投入、多樣化發展。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創建工作。河北區將構建覆蓋各街域、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政策保障體系,為幼兒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優質的學前教育,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幼有優育”的美好期盼。到2025年,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靜海區將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城區公辦幼兒園,合理布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支持民辦托幼點提升為民辦園,減少民辦托幼點數量。創新幼兒園集團化管理,完善公辦園和民辦園一體化發展、城鄉幼兒園“1+N”幫扶機制。南開區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扶持并規范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完善學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促進學前教育普惠提質。西青區將堅持學前教育事業的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著力擴大資源供給,學前教育實現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河東區將優化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河東街域內學前教育資源布局相對合理,每個街域至少有1所普惠幼兒園。到2025年,濱海新區將確保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80%以上,率先建成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區,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創新包容發展。
提升保教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
隨著學位資源的快速供給,師資配備、園所規范管理、保教質量等成為了學前教育面臨的新挑戰,而這其中提升質量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
為落實《濱海新區教體局幼兒園服務品質提升行動六項服務》精神,更好地發揮保育院在社區早期教育中的輻射作用,讓寶寶們得到更優質、更科學的早期教育,日前,濱海新區塘沽保育院開展了親子早教免費體驗活動,有20組幼兒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
早晨,在父母的陪伴下,寶貝們陸續來到了保育院,戴口罩、亮健康碼、測溫、手消毒,保育院嚴格執行入園制度,歡迎大家的到來。門廳處,教師們面帶笑容熱情地和孩子們打招呼,保健醫生給孩子們細致地晨檢,家長們在溫馨的簽到臺處簽到并寫上寶貝的昵稱,老師親切地將名字胸牌貼到孩子們身上。
寶寶最愛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游戲了,拍一拍,抓一抓,扭一扭……在動感的音樂聲中,大家一起來做親子游戲,家長和寶寶一起敲敲鼓、親一親、抱一抱,在輕松的互動中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
隨后,教師帶著大家到戶外一起玩起了彩虹傘游戲,抖波浪、避避雨、坐小船、鉆山洞等情境性的游戲,一次又一次給家長和孩子們帶來歡聲笑語,驚喜的表情、燦爛的笑容、激動的叫聲,讓每一組家庭都樂在其中。
通過此次活動,寶貝和家長親密互動,增進了親子感情,寶貝們在愉快的游戲中促進了語言、感官、行為習慣、動作技能、社交等方面的發展。此次活動是社區和幼兒園之間的一次親密接觸,不僅讓家長們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了塘沽保育院,而且實現了孩子、家長與塘沽保育院的零距離接觸。
為進一步強化幼兒園服務家長的意識和行為,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引領各園在服務家長、服務社會、提升質量上再上新水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去年年底,濱海新區教體局制定出臺了《教體局所屬幼兒園服務品質提升行動六項措施》,進一步強化各局屬幼兒園服務理念,打造園所服務團隊,切實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這六項措施為:幼兒園要依據家長需求,提供免費早托班、晚托班服務;創造條件,在寒暑假期間,安排工作人員輪流休假,為仍需來園的幼兒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幼兒園每學期要深入所在社區至少1次,為轄區內適齡兒童家長開展科學育兒講座、咨詢活動;幼兒園每學期要為社區散居適齡兒童組織1—2次免費的親子體驗活動;幼兒園要依據《天津市學前教育資助金管理辦法》的規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含建檔立卡家庭兒童、低保家庭兒童、特困救助供養兒童等)、革命烈士子女、孤兒和殘疾兒童提供資助;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確保幼兒順利升入小學,每學年開展幼小銜接系列講座,升入大班后,至少1次帶領幼兒深入周邊小學參觀、體驗,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十四五”期間,河東區將顯著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做大做強“一園一品、一班一特”文化品牌,不斷激發辦園活力,逐步構建“科學規范、均衡優質、特色鮮明”的學前教育體系,形成3至5個成熟的優質園所特色化發展路徑,引領河東各級各類幼兒園協同互補發展。按照“緊密合作、優質共享、均衡發展”的思路,培育2至3個特色教育聯盟,形成河東區多樣化幼兒園發展實踐經驗,打造學前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的河東區名片。
幼兒教師是提升學前教育發展水平的軟實力,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是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的關鍵。
3月19日上午,寶坻區景苑幼兒園各部門負責人再次來到牛道口教委,圍繞“規范化建設”階段各項工作安排與各中心園園長、主任進行了對接交流,為本學期攜手共建工作謀篇布局。為深入貫徹落實寶坻區“攜手共建”工作精神,景苑幼兒園黨政班子把“學、思、悟”的落腳點定位在“干實事、抓落實”上,以“精準對接、層級聯動、優勢互補、夯實規范、形成特色”為宗旨,全面、深入推進本責任區攜手共建工作。
在前期對辦園理念、養成教育特色思路進行深入溝通基礎上,景苑幼兒園園長史云杰對牛道口第二中心園環境創設進行了現場指導,實現環創實踐對接。同時,牛道口鎮各園教學主任及各崗教師,自主選擇參加景苑幼兒園專題教研活動。參加本次教研的牛道口各鄉鎮園教師紛紛表示:希望通過攜手共建活動提升自己,同時也能助推園所發展。
為進一步促進全區各級各類幼兒園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升保教質量,紅橋區實施“量質并提”行動,區、片、園三級聯動,開展“領航”“筑基”和“培苗”三大工程,指導各幼兒園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實施科學保教,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實施“領航”工程,充分發揮市級示范園以一帶多的輻射作用,以天津市示范幼兒園為中心成立了六個學前教育合作片,開展片區聯動。片區幼兒園從組織管理、師資隊伍、環境設施、課程建設、保育教育等方面開展交流、研討,實現資源共享。通過片區聯動,園所間取長補短,促進片內園所共同提升保教質量。實施“筑基”工程,筑牢全區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基礎。紅橋區堅持行政、教研與幼兒園三方聯動多路徑實施專業引領。教育局圍繞不同主題不定期面向公辦園和民辦園教師分層開展專題培訓,促進教師基本專業素養的提升。堅持開展常態巡視活動,明確工作標準,提升常態保教質量。以許洪媛特級教師工作室為依托,建立研訓一體的教研指導網絡,成立教研研究協作組,引領多個研究協作小組向著生態化、生活化方向發展,實踐常態的、日常的、多樣化的教研,為幼兒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同時,提升園本教研實效性,及時解決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面向全區教養員和保育員征集“我的教育故事”,對典型故事、典型案例在全區范圍內進行宣講和推廣,選樹先進典型,弘揚高尚師德。實施“培苗”工程,立德樹人從娃娃抓起。指導各級各類幼兒園加強對科學開展幼小銜接的研究。近年來,紅橋區堅持面向家長開設公益講座,指導家長科學育兒。幼兒園開設家長學校,引導父母尊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科學開展家庭教育,家園攜手共促幼兒健康成長。
公辦民辦互助,提升民辦幼兒園辦園品質
日前,2021年度紅橋區幼兒園“筑基”工程啟動會暨紅橋區民辦幼兒園教師專題培訓在紅橋區第九幼兒園舉行,民辦園園長及教師代表50余人參加。
為夯實民辦園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技能,進一步提升全區各級各類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多年來,紅橋區始終堅持公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齊抓共管的格局,教育局相關科室定期深入園所開展調研指導工作,幫助園所解決實際困難。建立民辦園與公辦園“手拉手結對子”、公辦園送教上門機制,助推民辦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在民辦園教師業務培訓、表彰獎勵、科研立項等方面確保民辦教師享有與公辦教師同等權利。同時,教育局積極搭設展示交流平臺,提升民辦園辦園水平。
濱海新區新建、接收、提升的民辦幼兒園達到200余家,2.74萬個學位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新幼兒園的投用緩解了周邊百姓的“入園難”問題,滿足了市民對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
隨著民辦幼兒園數量的不斷提升,安全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濱海新區壓實各開發區、街鎮的屬地管理職責和相關部門屬事監管職責,把各民辦園納入安全和綜合治理的范圍。同時壓實各民辦園的主體責任,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配備保安和必要的安全設施。此外,濱海新區教體局還建立了一支由在職和退休的學校校長、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組成的專職督學隊伍,進駐各街鎮,對各民辦園的安全管理、教師培訓、保教質量進行全覆蓋監管。組建37個公辦、民辦幼兒園互助小組,84所民辦園320名教師到公辦幼兒園跟崗實踐。組織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能力提升培訓工作,對全區1123名幼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東麗區不斷加大對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支持力度,根據市區文件精神,落實民辦幼兒園普惠認定工作并及時發放獎補資金;落實小區配套幼兒園免租金、天津市擴大城區學前教育資源獎補、擴大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資源獎補項目;落實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房屋租金補貼等扶持政策,有效促進民辦園發展并提供普惠性服務。同時,東麗區還充分發揮公辦園的示范引領作用,扶持民辦園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聘請公辦幼兒園優秀園長擔任兼職督學,對民辦園的園所管理、教育教學等定期進行監督和指導。二是研究制定了《東麗區教育局公民辦幼兒園結對互助實施意見》,推進公辦、民辦互助,促進全區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整體提高。
砥礪奮進,開創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為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實踐證明,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幼兒園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北辰區實驗幼兒園的10年發展之路一步一個腳印,以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為切入點,通過師資培訓和專家助力,教研相長。
2000年,北辰區實驗幼兒園園長劉鳳偉接觸并學習了心理學專業知識,并于2002年參加了天津市相關機構舉辦的心理咨詢師的培訓班。扎實的專業知識帶來的視野提升和辦園理念的更新迭代,讓劉鳳偉將心理學融入日常教學的摸索有了清晰路徑。
最初,園所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十分稀缺,如果從外部引進數量有限,心理學專業人士對幼教工作又不熟悉。為此,北辰區實驗幼兒園采取園長號召、骨干帶頭等措施,積極鼓勵有興趣的教師課余學習心理學知識,同時邀請專家來幼兒園開展專業培訓。這些年,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在北辰區實驗幼兒園蔚然成風,目前園所80多名教師中,一半教師擁有心理咨詢師證,幾乎所有教師都接受了心理方面的專業培訓。同時,園所還聘請資深心理咨詢師長期駐園開展觀察研究。這一系列的工作,讓北辰區實驗幼兒園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隊伍,為園所開展心理健康特色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教師們工作經驗不斷積累、專業度不斷提升,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教師越來越多。北辰區實驗幼兒園將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系統化,打造了在天津市學前教育領域獨具特色的幼兒心理健康的三級篩查體系。
也正是憑借心理教師隊伍和高校專家這些寶貴資源,北辰區實驗幼兒園成為“天津市孤獨癥兒童社區康復試點項目”的定點幼兒園,按照市殘聯指定的內容要求對孤獨癥幼兒進行個訓,并接受天津市關工委的日常工作督導。
日前,“中國兒童哲學——京津冀志愿者項目啟動儀式暨第一次兒童哲學研討活動”以騰訊會議的形式進行。京津冀三個地區的學前教育專家以及幼兒園園長、教師共計100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和平區教師發展中心學前教研員付瑩代表和平區,以“幼兒園里的哲學探究”為題,從緣起、探索、回歸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和平區兒童哲學項目10余年的研究歷程和實踐成果。2008年,“兒童哲學”走進天津市和平區的幼兒園。從2008年至今,和平區在幼兒園大班開展了“兒童哲學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兒童哲學教育聚焦幼兒生活中富有哲理性的問題,以群體探究的方式,讓幼兒在對話、體驗、思考的過程中,發展多元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認真傾聽、大膽表達、積極思考、敢于質疑的思維氣質。實踐中,教師和幼兒一起發現和思考身邊事,在充滿智慧的對話中,獲得了對生命和世界的認知快樂;也引領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帶動幼兒園課程改革和學前教育文化的變革,使和平區學前教育更加尊重兒童,更加開放多元。
為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河東區第五幼兒園與河東區第二中心小學,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打破常規模式,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協同合作,雙向銜接。
今年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的十周年,更是全國砥礪奮進推動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推進科學保教取得重大進展的十年。對此,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主任梁慧娟在采訪中表示——
“十年來,學前教育迎來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期,一系列推進和保障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法規密集出臺,開創了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改革發展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成就:學前教育的公共服務定位、公益普惠的發展方向和政府職責得以明確;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擴充,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5.2%,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4.74%,圓滿實現預期發展目標,幼兒入園機會得到有效保障;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不斷增加,弱勢地區及弱勢群體得以公平享有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學歷層次不斷提升,基本形成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入園需求、以普惠性學前教育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動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重磅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起草完成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兩項政策法律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擘畫,為新時代中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標、路線圖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十年來,順應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需要,《幼兒園工作規程(修訂稿)》《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等政策法規相繼頒布實施,推進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在全社會營造了關心、理解、支持科學保教的良好氛圍,科學保教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廣大教師的科學保教能力和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其中,作為新世紀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第一個‘中央教育法規,《幼兒園工作規程(修訂稿)》從規范幼兒園內部管理的角度為保教質量提供了制度和法規保障,重新表述了幼兒園的工作任務,將‘服務家長修改為‘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從質量提升視角引導幼兒園把促進幼兒良好發展作為核心任務,把增強家長科學育兒能力作為家園合作的重點任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則是我國第一個同時面向幼兒園、家庭和全社會發布的學前教育質量指導性文件,它描繪了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以一整套科學、明確、具體的目標和教育建議來指導教師和家長樹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今年3月剛剛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則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求出發,對幼小科學銜接的理念、內容與方法等提供了全面而具體的指引,該項政策的深入落實將指導廣大幼兒園、小學教師和家長幫助兒童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實現良好入學適應,更好實現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