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司法觀》
作者:劉哲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司法不是百米沖刺,它是馬拉松,格局和視野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能走向何方。”緞白色封面上的這句話,力透紙背,瞬間如磁鐵般吸引了我的目光。若不是有多年司法工作經驗,斷然寫不出這樣充滿同理心的文字。帶著對封面文字的回味和思考,就著假日午后的一杯清茶,不知不覺間,筆者竟然將劉哲師兄的作品《司法觀》一口氣讀完了。
《司法觀》全書共三個篇章,從觀念到思維再到境界,層層遞進。每一章節都是由若干篇隨筆組成。粗覽全書各章節小標題:上訴不加刑、審監抗、卷宗、自行補充偵查、捕訴報告一體化……這些不加綴飾的“專業詞匯”,將作者“老公訴人”的身份暴露無遺。但對我這樣的司法工作者來說,吸引我的遠不止這些熟悉的專業詞匯,而是詞匯與詞匯之間,組成的一串串對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的“靈魂拷問”。
如,在“觀念”這一章節里的《為什么我們習慣于一個弱勢的檢察機關》《公訴人的牙齒在哪里》以及在“思維”這一章節里的《強管理為什么不適合司法行為》《什么是案件審查報告》……就像突然被開啟了新的視角,猛然發覺,原來我們每天埋頭處理的案頭工作,竟藏著這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和意圖。
以《什么是案件審查報告》一文為例。審查報告,這個我們辦案人每天都要接觸的工作載體,辦了這么多年案子了,還會不熟悉嗎?不就是打開模板,依次寫下案發經過、基層情況、審查認定的事實、證據分析……然后復制粘貼到辦案系統軟件里去嗎?哦,不,請等一等,審查報告,還真的不只是簡單的格式和文字的堆砌。在文章中,作者將案件審查報告功能及定位拉出來進行了一番細致的考量。從為什么要寫審查報告,到與讀者共同探討審查報告面向的主要“用戶群體”及“使用場景”,再到審查報告的地位和功能所發生的變遷及變化的細致評述,引發了作為讀者的我對“審查報告”這一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工作內容的再思考:一份優秀的審查報告到底應該寫成什么樣的?是事無巨細用于全面恢復案卷細節的閱卷記錄,還是詳略得當、分析到位的匯報藍本,抑或是思考深入、全面反映辦案思考推演過程的一份履職記錄?誠如作者所說,審查報告是司法工作的里子,思考審查報告,就是思考司法工作本身。
總體而言,書中的文字是敦厚而樸實的。沒有費解難懂的長句,也沒有晦澀艱僻的字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次又一次靈魂對話似的平鋪直敘。書中所收錄的文字篇幅都不長,短則上千,長也不超過五六千,每一次閱讀的過程似乎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面對面的交流。他先通過標題“勾起”你的興趣,然后在正文里與你展開探討。作者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在于他將每一個話題的切口,都設計得小巧精致。
如《卷宗里的照片為什么不能放大一點》一文中,就是從卷宗照片的大小這一極小的角度切入。這標題與日常間同事們的“吐槽”閑談多么相似,但它所指向和聚焦的,卻遠不止案卷照片是大還是小的問題,而是通過一個偵查所得的證據拜訪的細節,來探討對每個案件證據標準的把握尺度。當你以為這場與作者的對話到此為止時,他又話鋒一轉,將話題引到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上來。這感覺像極了在辯論場上遇到高手,對方思維活躍、旁征博引、金句頻出,站在辯論場上另一邊的我們,要腦力全開才能勉強跟上節奏。又如在《拒絕司法平庸主義》一文里,作者將自己入職后的成長經歷進行剖白,這份剖白細致真實,對同是先入批捕再轉公訴行當的筆者而言,是對諸多相似經歷的會心一笑。可就當你以為話題在引入“入額與否、成長重在能力和經驗積累”等雞湯后即將“圓滿收官”時,作者又順滑地把話題引入業務能力提升的方式和方法中,并最終袒露他的“真實目的”,即借自己內心經歷的獨白,引發讀者對司法終極價值的思考,從而真正地回到了文章的主題——什么是司法“平庸主義”,那些放棄了司法理想的,輸出的是低質量法治產品,甚至一些產品質量低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即為“平庸主義”。
“你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正是從這篇文章起,我開始認識本書的作者,進而關注他的自媒體賬號,并閱讀了多本他的出版物。在作者劉哲的系列作品中,他的司法觀一直是有序統一的,即厭棄那種機械套用法條——僵硬適用和解讀法律,而是用一種幾乎“苦口婆心”般的語氣,來鼓勵每一位司法工作者,要以身作則、設身處地,將人性中的善意與溫柔,融入所辦理的案件中。用書中的原話來總結就是:“我們辦的不是案子的流程,以及累積起來的任務量,我們處理的就是一個一個人的人生命運。”你幾乎可以在本書中的每一篇隨筆文章中提煉和感悟出作者的這份良苦用心,并且可以在許多文章中看到作者在工作中對這些觀點進行反復打磨和思索的過程,它們提示著你,要不斷反思在新的法治時代,自己的司法價值觀是否足夠先進和人性。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位司法工作者,那么有機會,推薦你打開這本《司法觀》,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和作者展開一場精神上的交鋒,從他的觀點輸出里,打開自己對司法工作思考的靈魂大門。如果你不是一位司法工作者,那么也推薦你打開這本《司法觀》,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文筆歷練、深入淺出,更是因為通過這本書所闡述的故事,你可以透過它感應到許許多多像本書作者一般的一線司法工作者們眼里的溫度、手里的熱度以及內心的深度。
(作者微信公眾號:檢姑娘講故事,微博/知乎/B站號:檢姐姐)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本書是劉哲檢察官2021年最新推出的一本隨筆集,被譽為“法治啟蒙的另一種可能”。作者認為:任何真正的成就,一定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積累,沒有捷徑可走。長期主義是一種延遲滿足,是對未來更大的想象力,也是對司法進步的更大期待。多年來,作者筆耕不輟,這已是他撰寫的第六本法律隨筆集。通過“寫作的價值”這一板塊,讀者可以和他一起回首創作的心路歷程,從原因、靈感、準備、心流狀態、言之有物幾個角度,與之展開同步復盤與思考。值得回味的是他在書中袒露的帶教思路:愿意放手、教授方法,不執著于技巧,以長期主義培養從業者的創造性。(文/小野)

書名:《司法的長期主義》
作者:劉哲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