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

“Zoom疲勞癥”會產生負面影響
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球大部分國家被迫采取封城措施,我們習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Zoom這類線上會議軟件,人際間的互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心理學家發現,使用Zoom可能會產生一些令人驚訝的副作用。有些人會覺得全身疲勞,雖然不痛不癢,但就是不舒服。美國斯坦福大學虛擬人類交互實驗室主任杰里米·拜倫森主持的一項研究將這種現象命名為“Zoom疲勞癥”,指出使用Zoom等線上會議軟件進行遠距離辦公增加了開會次數,導致員工的壓力變大。
拜倫森把“Zoom疲勞癥”與乘坐電梯的不適感進行了比較:“當我們在電梯里與陌生人保持距離的不成文規則被打破時,自然反應是將視線移開,避免與陌生人的眼神接觸,以補償這種過度親近感造成的不適。在常規的線下會議中,無論是誰在講話,每個人都能直接注視其他人的眼睛。而在Zoom線上會議上情況恰恰相反,Zoom用戶長時間近距離地盯著屏幕,并能看到自己的反射影像。在受到其他人關注的情況下,長時間持續不斷的自我審視可能會給人造成壓力和負面影響,尤其女性受到的壓力遠大于男性。”
拜倫森的研究援引了一些實驗數據,證明人們在通過線上會議進行發言時的音量提高了15%,而且人們會通過夸張的點頭和凝視鏡頭等肢體語言來刻意拉近與人的距離。另外,通過Zoom線上會議解讀對方的眼神和肢體語言比面對面會議困難得多,這迫使人們付出額外的努力來解讀他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據《自然》雜志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不久前調查了2020年8—10月參加Zoom線上會議的3288名評審員,發現通過視頻進行資助評審會議的質量比線下面對面評審會議的質量更差。其中46%的人覺得在線上會議期間集中度較低,51%的人表示參與度較低。43%的人說更喜歡線下面對面的會議。只有10%的人認為Zoom線上會議在評審質量和評審員參與度等各方面都有優勢。一些人擔心Zoom線上會議還面臨著“誰聲音大誰就更有說服力”的問題。僅有6%的受訪者表示Zoom線上會議與親自進行評審的質量相同。
雖然與肉眼可見的創傷相比,“Zoom疲勞癥”算不上什么,但調查數據顯示,參與線上會議的人被迫坐在電腦前,注視著充滿人臉的屏幕,會對他們造成強大的精神壓力,進而產生負面影響。以前,一般人使用視頻軟件是為了見到關系緊密的親人或熟識的朋友,但現在卻要通過視頻軟件見陌生人或同事。2020年5月25日,美國心理學者珍妮·戴維斯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流行病會議上發言時,提出兩個植根于互動社會心理學的原因,以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
第一個原因屬于技術方面,與社交線索和平臺的可供性有關。
Zoom的確可以展開很多社交線索,不過與同一空間中的面對面交流相比還是不盡如人意。在Zoom的視頻小框中,幾乎只能看到對方的臉,如果角度或光線不好,連臉也看不到。召開Zoom線上會議時,可以通過視頻同時看到很多人,許多信息一起涌進大腦,我們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去識別對方發出的信息,這會增加大腦的負荷。
在線下交流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方的肢體語言知道他(她)是放松或緊張。看到對方點頭微笑,便知道他(她)對這次演講非常滿意。當我們把目光集中在發言人身上時,會了解很多信息,獲取更多的社交線索。而線上辦公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舉止動作和溝通方式;固定坐在攝像機前幾個小時,容易使人走神;缺乏空間轉換,容易使人分心。
以往召開線下會議時,我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如前傾或鼓掌表達我們的贊美。在線上會議中,我們只能通過一直盯著一塊屏幕,更頻繁地眨眼或點頭來維持這種連接。線上會議建立起的連接是模糊的,需要付出額外的互動,才能展現自己的狀態。線上會議中,如果我們想要說話,必須先找到“舉手”的按鈕,這很容易使人出現負面情緒。
第二個原因來自我們如今身處的特殊社會危機,與技術關系不大。
作為各種社會互動形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角色扮演是人類基本的社會心理過程,這意味著我們把“自我”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知世界。所有人每時每刻都在進入彼此的視角,分享彼此的情感狀態。當疫情發生時,我們不得不在Zoom等視頻軟件中相遇。和自己一樣,與我們接觸的大多數人也正處于消極的情緒中。此時互動往往帶著一種高度的焦慮和不安,這是公眾在疫情中的普遍情緒。當面對面的交往暫時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留給我們的只有線上視頻這樣一種互動模式。我們必須竭盡全力才能看到對方,這就是為什么在Zoom線上會議中保持專注力如此困難,因為僅僅坐在電腦前,就已經讓許多人感到十分疲勞了。
在Zoom線上會議中,有些未知的情境使我們變得更加同質化,容易模仿他人,出現從眾行為,缺乏表達自己個人能力的想法。這種“與我無關”的參與感,降低了會議的融洽與凝聚力,甚至影響其他參會者對自己的印象。當大多數人都在積極傾聽演講者的發言時,我們也會變得認真。
在學校上課時,我們最期待從校園一處慢悠悠地轉到另一處,課前和同學閑聊交流,課間和大家分享好吃的零食,充分的休息讓我們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后續的學習中。可是在Zoom的線上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動力和參與度大大降低。我們沒有了中場休息,可能前一分鐘還在上課,后一分鐘就迅速加入另外一門課的小組討論。線上教學似乎比線下教學能更快地完成轉場,但我們心里叫苦不迭。
在Zoom這類線上會議上,大量信息的涌入、參與感與團體凝聚力的降低、缺乏空間轉換導致儀式感的減少……這些缺點使我們更加惦記面對面交流帶來的好處。那么,如何對抗這種人與人之間 “模糊的連接”呢?心理學家史蒂文·希克曼提供了一些解決辦法。
一是集中注意力。在點“進入會議”這一按鈕前,做幾個深呼吸,感受你的身體,注意在你腦海中有什么想法。如果仍然無法完全進入“此時此地”的狀態,可以把手放到心臟的位置,感受心臟的跳動,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
二是真誠參與。當參會者人數不多時,我們可以通過介紹自己、和伙伴們聊聊近況等方式,讓自己更熟悉線上會議的環境。這樣做,既可以讓其他參會者對你留下印象,也讓我們擁有了一次在別人面前展示我們的機會。
三是選擇演講者視圖。Zoom的線上會議視圖模式包括演講者視圖和畫廊視圖,正在發言的人在演講者視圖中會占據更大的畫面,而在畫廊視圖中每個人的畫面大小都是一致的。在畫廊視圖中,一起看多位參會者時我們不知道主要看誰,看什么。如果切換到演講者視圖時,我們的視野就會集中在那個更大的畫面上。這與我們在線下交流的情境類似,更容易讓我們集中注意力。
四是抵抗“多線任務”。有的人在參與線上會議時,還會打開其他文檔,或者刷朋友圈、微博、淘寶等,造成正在進行多線任務的錯覺。實際上,這樣做于事無補。因為我們需要專注于當前的會議,同時,我們也無法付出努力做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嘗試關閉一些當前不需要處理的任務,讓注意力自覺地集中在現在需要處理的事上。
五是固定休息。在Zoom線上會議中,議程往往一個接著一個,使線上會議室變成了一個連軸轉的場所,似乎只要我們想一直開會,就能一直開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集中注意力。中場休息時,我們可以在房間里轉幾圈,看看窗外的風景,做幾分鐘運動,放松一下。記得多喝水,保持水分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注意力。喝水少會使肌膚缺水,同時給大腦傳遞疲倦的感覺。
六是適應新環境。如果疫情肆虐時沒有視頻聊天,那么我們與他人溝通將變得更困難。當然相比線下與人面對面的交流,Zoom依然不太能讓人很好地感受到對方,距離會有一點遠。我們要適當降低對線上環境的高期望,雖然Zoom無法完全還原我們線下交流的熟悉感,但它是在現有條件下能夠交流的最好的方式。線上會議給我們帶來疲勞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這項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幫助我們克服物理距離,延伸網絡上的人際體驗;讓我們在做復雜工作的同時,更靈活地調整時間放松自己。雖然學習起來有一點困難,但這是一項值得我們探索的能力。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