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摘? 要:農村離異家庭對于兒童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此影響下兒童非常容易出現問題行為。所謂的問題行為實際上就是指行為問題,這對于兒童今后的發展而言十分不利。基于此,該文針對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外顯問題行為表現以及內顯問題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學校干預策略,其中包括:開展學生正確認知干預,開展學生必要情感干預,注重加強學生行為干預,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合力,意在轉變兒童問題行為,使得兒童能夠獲得更好發展,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 離異家庭兒童? 問題行為? 學校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4(a)-0231-03
Problem Behavior and Schoo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 from Divorced Families in Rural Areas
ZHANG Jianming
(Junior High School of Maying Town, Tongwei County, Dingxi, Gansu Province, 743306? China)
Absrtact: The influence of rural divorced families on children is obvious, and children are very prone to problem behavior. The so-called problem behavior actually refers to the behavior problem, which is very unfavorabl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behavior and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rural divorced families, and put forward the schoo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carrying out students' correct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rying out students' necessary emotional intervention,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behavior intervention and forming school social and family forces.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from divorced families; Problem behavior; Schoo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在現如今時代背景下,離婚率越來越高,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家庭突如其來的破裂問題極其容易引起兒童的心理異常,致使兒童行為方面上產生偏差,而兒童是否能夠正確看待以及接受父母離異,對于兒童今后的健康成長、和諧發展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學校作為教育領域,作為教書育人的重地,應注重針對于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學校干預策略,進而充分發揮學校作用價值。
1? 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分析
1.1 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外顯問題行為表現
所謂的外顯問題行為就是指兒童產生直接能夠對其他人造成傷害的不良行為問題表現,如攻擊、舉止粗暴或者是犯錯等一系列的問題行為,而針對于農村離異家庭兒童而言,更加容易產生脾氣暴躁以及善于說謊的現象,并且通常情況下而言農村離異家庭學生與同伴之間并不具備良好的伙伴關系,存在著欺騙等不良的問題行為,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外顯問題行為的產生幾率要遠遠的高于正常家庭兒童。在此基礎上,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外顯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性別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在此過程中相對于男童而言,其外顯問題行為多為表現在攻擊、暴躁、多動、鬼臉等行為表現。且針對于男童而言,家庭矛盾的沖突與攻擊不良行為問題存在一定聯系,家庭親和程度與違紀不良行為問題之間存在一定聯系。而對于女童而言,如果在家庭離異之后,女童產生了早期的攻擊不良行為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下能夠預期到女童后期并不具備良好的社會能力。另外,由于家庭離異進而產生的兒童外顯問題行為,相比較而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穩定性。
1.2 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內顯問題行為表現
所謂的兒童內顯問題行為就是指兒童自身存在的一種情緒行為問題,如退縮、恐懼、畏懼、抵觸、焦慮、抑郁等行為問題表現,由此能夠看出內顯問題行為并不會對于其他人產生直接傷害,但是卻對兒童自身產生非常大的傷害,能夠使得兒童產生感受到生活的痛苦現象。而具備內顯問題行為的兒童通常情況下都不具備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覺能力以及自知能力,針對于兒童階段而言,內顯問題行為主要體現在人際關系不良、性偏差等行為問題。在此基礎上,女童如果產生內顯問題行為,其更多的體現在消極情緒、焦慮情緒、抑郁情緒等方面,在此過程中由于女童相比較于男童而言在內向傾向方面占據一定的優勢,所以女童對于環境情感因素非常敏感[1]。與此同時,低年齡階段的兒童內顯問題行為主要體現在情緒異常這一方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低年齡階段兒童對于家庭具備更強的依賴性。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母子關系以及父子關系對于學前年齡階段兒童的內顯問題行為影響更大一些,特別是過分依賴母親的兒童,會更多地表現出退縮內顯問題行為以及焦慮內顯問題行為。
2? 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的學校干預策略
2.1 開展學生正確認知干預,教會學生正確看待父母離異
建立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及婚姻觀念的價值觀,總是潛移默化地傳達出“離婚是一種不能夠被原諒的事情”這種觀念,離婚意味著家庭分裂,家人四分五裂,這個家庭的兒童不可能會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觀念影響到學生認為父母離婚之后,沒有人會要自己,沒人會關心保護自己,在也不會得到父親或者是母親的呵護以及疼愛。簡單來說即是兒童的家庭安全感完全消失。
針對于兒童這種錯誤的認知,學校在干預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加以轉變,并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以及教育,教會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父母離異[2]。例如:可以通過正確的知識以及相關實際案例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父母離婚并不是世界末日,教師應當讓學生能夠明白雖然父親母親離婚了,但是父親和母親對于自己的責任并沒有消失,父親母親對于自己的愛也沒有消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父母離異進行導致兒童產生行為問題其主要體現在父親母親這一方面,因此,在干預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轉變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還需要盡到最大的努力獲得家庭離異兒童父親以及母親的配合,讓不在兒童身邊照顧的一方多多看望以及陪伴兒童,進而在父親以及母親實際行動的基礎上,使得兒童能夠從心理上避免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以此能夠做到從根源上大程度避免以及防止家庭離異兒童產生問題行為。
2.2 開展學生必要情感干預,樹立離異家庭學生自信心理
通常情況下來說,農村離異家庭兒童也是班級當中的問題學生,有可能學生是在行為習慣方面上產生了偏差,也有可能學生存在學習方面上的困難,或者是學生存在著心理方面上的障礙等,一般情況下而言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心理素質相比較于正常家庭學生較差一些,自尊心非常脆弱,并且具備非常強烈的自卑感,不僅如此,農村離異家庭兒童更加承受不起同學或者是教師的刺激以及冷落,而班級里的獎勵通常情況下都不會落在農村離異家庭兒童身上。因此,學校在干預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轉變的過程中,應注重開展必要的兒童感情方面上的干預,幫助農村離異家庭兒童樹立自信心理[3]。例如:在班級內設置進步獎,進而對于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一點進步加以可能以及鼓勵,這種情況下能夠使得兒童的自尊心理被充分保護,還能夠做到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兒童的積極主動性,以此能夠幫助兒童構建積極的情感體系,而積極的情感體系對于兒童形成良性的心理循環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價值。另外,在課余時間內,還應注重加強組織開展班級集體活動,進而促使農村離異家庭兒童能夠更多地參與到班級集體當中,將同學以及同學之間的伙伴意識以及和諧友愛等優勢充分發揮。
2.3 注重加強學生行為干預,使得學生具備良好溝通能力
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在父母離婚之后都會跟著父親或者是母親一方進行生活,這種情況下導致兒童直接缺少溝通的對象或者是溝通的對象單調,以此致使兒童無法能夠滿足自身對于溝通的實際需求,這種現象對于即將要進入到青春期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相比較嚴重一些[4]。另外,單親家庭當中兒童沒有更多的機會與他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溝通交流,向其他人傾訴出自己的感情,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導致學生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直接導致學生逐漸失去溝通交流能力,不愿意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還是對于學生學習而言都十分不利。
因此,學校在干預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轉變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強學生行為干預,積極主動與農村離異家庭兒童進行溝通交流,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深處,引導以及鼓勵兒童表達自己內容的想法,這種情況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內心交流的勇氣。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安排班級內活潑開朗的學生與農村離異家庭兒童交朋友,以此能夠使得農村離異家庭兒童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進而逐漸打開其心扉,培養農村離異家庭兒童溝通能力。當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夠打破兒童封閉的內心,能夠逐漸成為一個活潑開朗、朝氣可愛的兒童。
2.4 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合力,齊心協力有效強化干預效果
學校在干預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轉變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視形成社會、家長以及學校干預機制,進而形成干預合力,這種情況下能夠做到有效強化干預效果。家長對于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對于兒童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學校在干預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轉變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將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存在的行為問題告訴給家長,引導家長不要在兒童的面前直接呈現出離異的痛苦以及煩惱,更不要將離異歸咎在兒童身上,進而避免給予兒童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無論是對于學校還是對于家長而言,在日常學習以及日常生活過程中,要做到盡量聽取兒童的意見以及想法,加強關系以及愛護兒童。在此過程中,學校也要注重加強重視向農村離異家庭父母宣傳相關法律法規,進而促使父親以及母親都能夠積極主動陳擔起撫養孩子的義務,進而為兒童創造一個相對來說較好的家庭環境[5]。最后學校還要注重善于運用社會的力量,例如:聘請具備豐富經驗的相關教育人士針對于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加強教育以及傳授相關教師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轉變方面的知識以及方法等。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大門,參加相關的社區活動,以此能夠使得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加豐富,在此過程中還能夠使得學生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自強能力等獲得培養以及發展[6]。
3? 結語
總之,農村離異家庭的產生非常容易導致兒童產生問題行為,問題行為的產生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今后學習十分不利,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兒童逐漸走向偏激,因此,學校應注重加強針對于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問題行為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究有關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問題行為的學校干預策略,進而使得學校充分發揮作用價值,為兒童身心更好的發展以及更好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徐瑞.農村小學離異家庭子女的現狀及班主任的教育策略探析[J].新課程,2020(21):10.
[2] 李淅琮.淺談班主任對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J].教育界,2020(16):4-5.
[3] 劉志芳.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疏導方法摭探[J].成才之路,2020(6):142-143.
[4] 張榆.農村離異家庭兒童厭學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5] 侯越.家庭環境與幼兒社交退縮的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6] 陳婕.箱庭療法提升農村離異家庭兒童核心自我評價的效果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