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雄



畢節市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地區,在全市2.6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漢、彝、苗、回、布依、白等36個民族共900多萬人口,少數民族超過100萬,彝族和苗族人口占90多萬,其中,世居民族18個,少數民族17個;他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黔西北這塊古老神秘的高原大地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使畢節成為一個物質生活逐漸豐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地方。
畢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物質文化遺產眾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加之秀麗的自然風光,構成了一個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大區。
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雍苗族“滾山珠”、彝族“撮泰吉”、苗族服飾以及三眼簫等,這些承載著畢節各族人民文化傳承與記憶的藝術;還有這里的民族禮俗也成了畢節民族文化的一大亮點,苗家的牛角酒、回族的道“色蘭”、白族的“草把龍”鬧元宵、彝族火把節、彝族迎親、以及彝族祭花神儀式都別具特色。
彝族是一個崇拜火的民族,火能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吉祥,在黔西北廣大彝族聚居地區,多年來均有過“火把節”的傳統習俗,彝語“躲扔吉”意為掃火星節—火把節,凡可見穿流星(也稱掃帚火星)即是從宇宙中溜失下凡的火星極容易引誘爐中之火溜失而成“失火”之災。為此,每當發現穿流星臨地時,必興“躲扔”活動。
在彝歷法中即以農歷五月初五日謂之南方的火星之神開始游降,即由布耄(祭師)擇六月初五日臨地。火星臨地二十一天現“火災”,擇吉日六月二十四日傍晚,布耄即用一木棍系一根麻線吊提一個象征宇宙的雞蛋,在官府村寨里挨家逐戶吟經咒,收拾不規矩的失散火種,所至家家戶戶皆從火爐中點燃火把,從門扇底下遞出后男女老少舉火把依次跟在布耄的后面,尤似金龍漫游。游行隊伍前往場地繞場三圈后,布耄即將在地上挖一小坑放蛋入內,念《躲扔數》鎮火經后念咒語掩埋,示意已經把所失散之火種全部收歸于宇宙了。爾后眾人即將火把聚燃于埋蛋處,烈火熊熊燃燒,人們歡歌熱舞,盡情狂歡。火把節是生命自由歌唱,是對神圣之火、光明之火的禮贊,故有人美譽之為東方狂歡夜。這莊嚴而古老神圣的儀式,反映出人們的美好愿望,而今已演化成集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風調雨順、六畜興旺、驅祟除邪、相互團結和群眾集會、歡歌舞蹈于一體的重要傳統節日—火把節,2010年6月,赫章縣彝族“火把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祭祀花神作為百里杜鵑管理區最具代表性和文化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備受游客和民族文化學者青睞;神秘古樸的祭花神儀式隆重、古樸而又神秘,彝家兒女身穿盛裝相聚金坡景區祭祀索瑪花神,德高望重的9名布摩設席焚香、祈福誦經、獻牲開祭,彝家兒女以古樸的撮泰吉、玩火、跳花神、鈴鐺舞、拜香等形式將彝族祭祀活動展現得淋漓盡致,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來自國內外的1萬余名游客參與,讓廣大游客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彝族風俗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據彝文古籍《祭花經》記載“遠古時候,流水洪荒,天君策耿紀派彝族吱嘎阿魯,開溝引水,奮力排洪治患。水患治理好后,天君策耿紀又派神王吱嘎阿魯上天宮,到了天宮后,吱嘎阿魯看見了杜鵑花花種,就抓了一把撒在百那山(現百里杜鵑管理區百納鄉九龍山)下,從此杜鵑花在此繁衍盛開,人們發現每年杜鵑花開得好壞直接影響著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杜鵑花成為了彝族崇拜的圣花。”每年三月杜鵑花盛開之時,百里杜鵑管理區的老百姓就會請彝族布摩擇一良辰吉日,聚集各族同胞到約定的區域地點舉行祭花神典禮,祈求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福德安康。
祭祀大典上,撮嘎摩按迎花神、請花神、祭花神、唱花神、跳花神、送花神等程序依次進行,整個祭祀具有儀式感、畫面感、神秘感、莊嚴感,場面壯觀、氣氛濃郁,祭花神活動彰顯索瑪花神圣潔無私大愛,體現彝家兒女真摯感恩善良,也表達了彝族兒女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民族繁榮共存的美好意愿。
彝族“撮泰吉”被譽為“人類的祖宗戲”“人之初,戲之始,彝之源”。中國戲劇家曹禺先生說:“撮泰吉”是戲劇“活化石”。曲六乙先生說:“撮泰吉”是中國戲劇珍貴的“活化石”。彝漢語言釋義翻譯,“撮”為“人”,“泰”為“進化”“變化”,“吉”為“玩耍”“游戲”“表演”。從整個演出內容看,“撮泰吉”應翻譯成“人類變化(進化)的游戲”,簡稱“變人戲”。
“撮泰吉”的主要內容是向后人傳授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知識并傳承祖先取得的勞動經驗,是原始村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從猿轉變到人的真實記錄,是模仿古人類進化過程的一種歷史意義上的“情景再現”,令人驚訝地吻合了“勞動把人類從猿轉變到人”的科學定義。其演出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內容包含祭祀、農耕、麒麟舞、掃火星四個部分。
“撮泰吉”自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和挖掘,至今已有30余年。如今,“撮泰吉”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頑強的生命力,從威寧自治縣板底鄉倮嘎村走向各地彝族村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2006年5月20日,“撮泰吉”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繡花服飾,或以頭為足,或以人攀肩,年節、民族節日或農閑時節,苗族同胞們就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表演舞蹈動作。這便是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滾山珠”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于一體,是苗族遷徙舞中技巧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一個舞種。在表演過程中,不管舞蹈動作難度多高,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蘆笙不離口,吹奏不停頓。舞蹈與蘆笙吹奏自始至終協調配合,同時體現“步要輕、轉要圓、踢要直、力要穩、跨要開、體要快、蹬要輕”等多個要領。另外,“滾山珠”還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難度表演,諸如“旋仰擊鼓”“刀叢滾身”“倒掛金鉤”等。
“滾山珠”最大的藝術特征,在于它匯集了奏與舞兩個元素。聲與形的契合,口與手的協調,個體與群體的交融,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2006年5月20日,納雍“滾山珠”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流傳于赫章韭菜坪山麓,由護送陣亡將士的戰斗舞演變而成的祭祀歌舞—“彝族鈴鐺舞”,便是彝族文化中一朵耀眼的花。2008年,赫章縣“彝族鈴鐺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鈴鐺舞”,俗稱跳腳,彝語“懇合貝”,意為靈體告別之舞。其具有載歌載舞的顯著特色,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僅以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來統一動作,伴奏樂器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通過祭祀活動,跳鈴鐺舞,唱祭祀歌,以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過去,雄渾悲壯、粗獷豪放的“彝族鈴鐺舞”僅限男性學習、在祭祀活動中演繹。隨著時代發展,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場景不限,節日、喪葬嫁娶、農閑時均可以跳。舞蹈內容也融匯了彝族先民們曾經跋山涉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艱辛與男耕女織、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美滿。舞時,舞者以腰部為軸心,腰腹前后左右來回旋轉晃動,雙手左右上下轉腕搖鈴揮舞彩綢,時而抬頭后仰,時而弓步前傾,時而驟然下蹲,時而貼地翻滾,一走一停,緩急有序。男子剛健豪放,女子柔美內斂,男女搭配相互配合,使得原始粗獷的“彝族鈴鐺舞”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