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李雙民, 溫曉蕾, 馮麗娜, 王俊鳳, 楊文杰, 霍佳歡, 蘭淑慧, 孫偉明*, 齊慧霞*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600; 2.河北省昌黎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秦皇島 066600; 3.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國是板栗生產大國,種植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1]。近年來,隨著板栗產業迅速發展,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病害發生逐年加重。板栗在貯藏期由于果實呼吸旺盛,極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爛變質。板栗貯藏期腐爛主要由多種真菌復合侵染造成,梁麗松等[2]對北京、山東、湖南等地板栗果實腐爛病共鑒定出11個病原菌屬,分別是大莖點屬(Macrophomasp.)、鐮孢菌屬(Fusariumsp.)、擬莖點霉屬(Phomopsissp.)、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sp.)、刺盤孢屬(Colletotrichumsp.)、莖點霉屬(Phomasp.)、小穴殼屬(Dothiorellasp.)、毛霉屬(Mucorsp.)、鏈格孢屬(Alternariasp.)、絲核菌屬(Rhizoctoniasp.)、青霉菌屬(Penicilliumsp.)。吳光金等[3]在腐爛栗果上檢測到13個真菌屬,1個細菌屬,認為泡囊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vesicularisGalarneaultetLeifson)和多主小穴殼菌(DothiorellaribisGrossetDuggur)是主要的致腐菌。貯藏期紅粉病是由粉紅單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引起的,主要危害板栗栗果,發病初期形成褐色病斑,并在病斑處附著白色粉狀物,隨后病斑緩慢擴展,可蔓延整個果面,后期在病斑處著生大量粉色霉層,發病果仁失水變僵、變苦,并能產生毒素。目前,對于紅粉病的研究集中在菜豆紅粉病[4]、芒果果腐病[5]、蘋果霉心病[6]、甜瓜粉霉病[7]、龍眼紅粉病[8]、棗紅粉病[9]、番茄紅粉病[13]、棉鈴紅粉病[14]、黃瓜紅粉病[15]等,對板栗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板栗紅粉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純化,采用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了病原鑒定,同時研究了該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旨在明確板栗紅粉病的病原,了解其特性,明確其最適生長環境條件,為病害的識別和防控提供基礎數據。
病果采集自河北省唐山市遷西市栗園,品種為早豐。
PDA培養基:水1 000 mL,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粉20 g。
采用組織分離法[10]分離和純化病原菌,從栗果的病健交界處切取5 mm×5 mm的組織塊,將組織塊用75%乙醇表面消毒30 s,無菌水沖洗3次,最后用滅菌濾紙吸干表面水分,接種至PDA培養基上,每皿3塊,25 ℃恒溫箱(ZGZ-450,上海丙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倒置培養5 d,待菌落長出后挑取菌落邊緣處,接種到新的PDA培養基中培養純化,純化后轉入斜面試管4 ℃條件下保存備用。
將供試菌株接種到PDA培養基上,于25 ℃恒溫培養10 d,觀察病原菌在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從菌落表面挑取培養物,蔡司顯微鏡(Primo Star)觀察菌絲形態及孢子情況,測量孢子大小,進行形態學鑒定[10-11],初步確定病原菌分類地位。
根據柯赫氏法則[10],采用離體接種法檢測病原菌的致病性。選取健康板栗栗果,75%乙醇表面消毒后用無菌水沖洗2遍,用針刺法在果仁接種部位制造傷口,取7 mm活化后的菌絲塊接種于果仁的傷口部位,保鮮膜固定,以無菌水作為對照,置于培養皿(直徑150 mm)中25 ℃條件下保濕培養,24 h后去掉菌餅,記錄發病情況,分離發病栗果病原菌,與原接種菌進行比較。
從培養5 d的菌株上挑取適量菌絲,放入1.5 mL滅菌離心管里,用研磨機將其磨碎,利用DNA基因組試劑盒(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DNA。對病原菌進行ITS序列擴增,所用引物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12]。PCR反應總體積25 mL,包含上下引物各1 mL,DNA模板2 mL,ddH2O 12.5 mL,2×EsTaqMasterMix 8.5 mL。擴增程序: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45 s,72 ℃延伸1 min, 32個循環;最后72 ℃延伸10 min,4 ℃保存。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擴增產物,合格樣品送往生工(上海)公司測序。將測序所得菌株DNA-ITS序列與NCBI中ITS區相關序列比較同源性,用MEGA-X軟件采用鄰接法構建系統發育樹。
1.6.1培養基篩選 參照王勇等[13]和潘月敏等[14]方法篩選培養基:將直徑為0.7 cm的病原菌菌餅分別放入番茄培養基、燕麥培養基、板栗培養基、胡蘿卜培養基、綠豆培養基、玉米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PDA培養基、馬丁培養基、PSA培養基平板中央,每處理重復3次,25 ℃條件下恒溫培養8 d,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的直徑。
培養10 d后,在每個平板中加入10 mL的無菌水,制成孢子懸浮液,使用血球計數板在10×10倍的生物顯微鏡測定產孢量。
1.6.2碳源、氮源篩選 碳源:以PDA為基礎培養基,分別用阿拉伯糖樹膠粉、α-乳糖、蔗糖、甘露醇、麥芽糖、D-木糖醇、葡萄糖、可溶性淀粉作為唯一碳源。
氮源:以PDA為基礎培養基,添加硫酸銨、蛋白胨、氯化銨、硝酸鈉、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鉀作為氮源。
病原菌菌絲生長和產孢的測定方法同1.6.1。
1.6.3pH篩選 用0.1%的NaOH和HCl溶液調節PDA培養基,使其pH為5、6、7、8、9、10、11、12。打取0.7 cm病原菌菌餅放在培養基平板的中央,3次重復,25 ℃條件下恒溫培養,病原菌菌絲生長和產孢的測定方法同1.6.1。
1.6.4溫度篩選 打取0.7 cm病原菌菌餅放入PDA培養基平板中央,分別置于5、10、15、20、25、30、35 ℃進行培養,3次重復,病原菌菌絲生長和產孢的測定方法同1.6.1。
1.6.5光照篩選 打取0.7 cm病原菌菌餅置于PDA培養基平板的中央,將光照條件設為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24 h黑暗,25 ℃條件下恒溫培養,3次重復,病原菌菌絲生長和產孢的測定方法同1.6.1。
試驗數據用DPS 2005和SigmaPlot 12.5軟件分析和處理。
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培養8 d,菌落直徑為6.78 cm。PDA培養基上病原菌菌落圓形或近圓形、粉狀、邊緣整齊,具有同心輪紋,生長初期菌絲為白色,后期菌落中央橘粉色,邊緣淺白色(圖1),分生孢子梗形態直立或彎曲狀態、褐色,具有分支,分生孢子著生于分生孢子梗頂端,分生孢子無色透明、單胞、梨形、表面光滑,有橫膈膜0~1個,不具有縱膈膜,隔膜處縊縮(圖1),分生孢子大小為5.465 mm×13.526 mm~11.504 mm×20.531 mm。經形態學鑒定,該病原初步確定為粉紅單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
板栗離體果仁經刺傷接種3 d后開始發病,癥狀初期在傷口部位可見明顯的黑褐色病斑,病斑處著生白色霉層,隨后病斑緩慢向周圍擴展,接種10 d后病斑處著生大量橘粉色霉層,無菌水對照處理未發病(圖2),根據柯赫氏法則,該病原菌能從接種發病的果仁上重新分離,得到與最初分離并用于接種的病原菌形態特征一致,說明分離的病原菌為引起板栗紅粉病的致病病原菌。
經測序,病原菌rDNA-ITS序列片段大小為613 bp,將所得rDNA-ITS序列在NCBI數據庫中進行blast比對,Blast比對結果顯示,該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與粉紅單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MN882763)的序列相似性為100%,聚為一個分支,能夠與其他的種類分開,結合形態學特征及分子生物學技術鑒定結果,確定造成板栗紅粉病的致病原菌為粉紅單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
2.4.1培養基對病原菌的影響 病原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生長及產孢情況如圖4所示:該病原菌在PDA、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上生長最好,8 d后菌落直徑分別為6.78和6.67 cm,產孢量分別為1.52×107和2.02×107cell·L-1,其次為綠豆、板栗培養基,燕麥培養基最不適合該病原菌的生長及產孢,其菌落直徑為2.90 cm,產孢量為0.20×107cell·L-1。
2.4.2碳源和氮源對病原菌的影響 病原菌對不同碳源的利用如圖5所示:病原菌在不同碳、氮源上均能生長,其中對碳源阿拉伯樹膠粉、可溶性淀粉利用最好,適合菌絲生長,8 d后菌落直徑分別為6.25和5.80 cm,但阿拉伯樹膠粉不利于病原菌的產孢,僅為0.58×107cell·L-1,對α-乳糖的利用較低,但其利于病原菌的產孢,達到3.05×107cell·L-1。
氮源蛋白胨、牛肉膏適合菌絲的生長(圖6),8 d菌落直徑分別為6.33和5.83 cm,并且蛋白胨也利于該病原菌的產孢,產孢量為1.73×107cell·L-1,硝酸鈉不利于菌絲的生長,菌落直徑為4.72 cm,硫酸銨不利于產孢,產孢量僅為0.48×107cell·L-1。
2.4.3pH對病原菌的影響 由圖7可知,該病原菌在pH 5~12的范圍內均能生長,其中在pH 8的條件下菌絲生長較快,菌落直徑為6.73 cm,在pH 12時菌絲生長最慢,菌落的直徑為3.25 cm,說明該病原菌菌絲不適合在強堿的環境條件下生存,在pH 7時產孢數量最多,數量為1.13×107cell·L-1,pH 5時產孢數量最少,pH 10與pH 9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pH 7與pH 5之間差異不顯著。
2.4.4溫度對病原菌生長和產孢的影響 溫度對病原菌影響較大(圖8),在10~30 ℃時,可以正常生長,當低溫5 ℃、高溫35 ℃時,該病原菌停止生長及產孢,當培養溫度為25 ℃時,最適合菌絲生長及產孢,菌落直徑為6.78 cm,產孢量為1.55×107cell·L-1;20 、15 ℃時生長次之,而溫度為30 、10 ℃時菌絲生長較慢,不利于其產孢。
2.4.5光照對病原菌生長和產孢的影響 病原菌的生長及產孢對光照有一定要求(表1),12 h光暗交替最適合菌絲的生長及產孢,菌落直徑為6.78 cm,產孢量為1.55×107cell·L-1;24 h光照有利于菌絲生長但不利于病原菌的產孢;無光照條件時,菌絲生長緩慢,菌落直徑為4.35 cm。

表1 光照對病原菌生長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light on growth of pathogen
本研究結合形態學特征、致病性及ITS基因序列,明確了引起板栗紅粉病的致病原菌為粉紅單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該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5],發病初期形成褐色病斑,病斑可蔓延整個果面,后期在病斑處著生大量粉色霉層。本研究對其病原菌進行系統研究,生物學特性研究結果表明,該病原菌菌絲在10~30 ℃范圍內均能生長,但在低溫下菌絲生長緩慢,5 ℃停止生長,適宜生長溫度為25 ℃;pH 5~12環境中菌絲均能生長,pH 8最適生長,在pH 7時產孢數量最多;在供試的碳氮源中,以阿拉伯樹膠粉有利于菌絲的生長,α-乳糖有利其產孢;在氮源蛋白胨上均利于其產孢和菌絲的生長;光暗交替有利于菌絲的生長和孢子的形成;在牛肉膏蛋白胨上均利于菌絲的生長與孢子的形成。劉文鈺等[16]報道的結果顯示,菌絲生長最適合的氮源是蛋白胨,25 ℃時菌絲生長最旺盛,12 h光暗交替時菌絲生長最好,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焦瑞蓮等[17]研究顯示,T.roseum菌絲在5和40 ℃不再生長,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 ℃,以25 ℃條件下產孢最多,與本文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王勇等[13]研究結果表明,在pH 6時最適宜菌絲的生長,pH 5時適宜產孢,與本文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地域導致兩者之間的生物學特性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為冀東地區板栗紅粉病的針對性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而該病原菌對不同板栗品種的致病性、侵染特性以及防控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