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共馳 趙 君 李 熹 馮羿凱 陳俊佳 王 芳
1.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 100730;2.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衛生體系與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0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深加快,失能老年人數量也在逐年攀升,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1]。護理型床位是養老機構為需長期照護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2],作為失能老年人的重要養老服務資源,其配置的合理程度,直接關系著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及照護服務覆蓋程度。運用恰當的方法對護理型床位資源進行預測,判斷現有資源能否滿足服務需求,對合理配置護理型床位資源、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18 年底,北京市順義區60 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4.1 萬,占總人口的12.1%;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為8.3 萬,占總人口的7.1%;老年人總失能率也達到了8.4%[3]。順義區目前已步入老齡化階段,養老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成為該地區“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命題之一[4]。因此,本研究基于時間序列分析法,對“十四五”時期順義區護理型床位的需求和缺口進行預測,旨在為合理規劃與配置護理型床位資源提供參考和借鑒。
北京市順義區老年人口統計資料來源于全區各街道、鄉鎮政府,數據為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順義區各街鎮60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數;順義區護理型床位配置資料來源于全區16 所養老服務機構,數據為2019 年12 月順義區各街鎮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數量。
1.2.1 老年人口數量預測 由于2015 年前街鎮人口統計數據缺失較為嚴重,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及延續性,本研究以數據質量較好的2015—2019 年順義區常住老年人口數為基礎,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預測2020—2025 年順義區各街鎮的常住老年人口數。通過對下轄街鎮老年人口數的加和計算全區、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的常住老年人口數。
1.2.2 護理型床位需求與缺口測算 目前國內研究中未見護理型床位需求測算方法的介紹和使用,但其作為一類養老床位,可在測算養老床位需求量的基礎上,結合養老機構護養型養老床位比例指標計算獲得。
研究中多采用“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指標測算養老床位需求量,公式如下:養老床位需求量=60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數×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1000(式1)。其中“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指標實質上是通過區域內機構養老老年人占比推算獲得[5-6]。比如依據《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7]中“到2020 年,北京市4%的老人在養老機構養老”的表述進行換算,北京市千名老人應有養老床位40 張;這與《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8]中“每千名老人養老機構床位數預期目標為40 張”相一致。因此,養老床位需求量的計算公式可轉換為:養老床位需求量=60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數×機構養老老年人占比(式2)[9]。根據《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10]中“2019 年北京市實際入住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占比為1.9%”和《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7]中“到2020 年,北京市4%的老人在養老機構養老”,即實際入住占比和政策預期入住占比,將順義區“機構養老老年人占比”的取值上、下限分別確定為4%和2%。
由于政策規劃中“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比例”指標是充分考慮機構養老失能老年人需求后設定的,因此可將該指標與養老床位需求量相結合計算護理型床位需求量,公式為:護理型床位需求量=養老床位需求量×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比例(式3)。根據《北京市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18 年—2035 年)》[11]中“提升護理型床位占比,2025 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比重占60%”,將順義區“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比例”取值為60%。
在計算需求的基礎上,根據現階段(2019 年)順義區各街鎮護理型床位數測算護理型床位缺口,公式為:護理型床位缺口絕對值=某年護理型床位需求量-2019 年護理型床位供給量(式4);護理型床位供需比=2019 年護理型床位供給量÷某年護理型床位需求量(式5)[12]。
由于既往老年人口穩定的增長趨勢,可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霍爾特指數平滑模型對2020—2025 年老年人口數進行預測。該模型有2個基本平滑公式和1個預測公式,分別為:
對時間數趨勢因素的平滑式:St=αYt+(1-α)(St-1+Bt-1)(式6),
對趨勢增量的平滑式:Bt=γ(St-St-1)+(1-γ)Bt-1(式7),
式6~式8 中,α、γ 為平滑參數;Yt為實際觀察值;T 為外推預測時期數[13-16]。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對順義區老年人口數據進行分析,按照年份格式定義數據,將數據轉換為時間序列,利用時間序列模型預測2020—2025 年順義區各街鎮常住老年人口數。
調查結果顯示,2015—2019 年順義區全區常住老年人口數逐年增長,2019 年達18.02 萬;其中農村地區常住老年人口數為城市地區的2.73 倍。就街鎮而言,常住老年人口數前5 位的地區依次為楊鎮、李橋鎮、南彩鎮、石園街道、木林鎮。見表1。
將2015—2019 年順義區老年人口基線數據導入統計軟件并實現上述公式的計算。模型擬合指標分析結果顯示,每組老年人口數據R2值均明顯優于簡單均值模型,可認為該模型預測結果的擬合優度較好。
根據以上算法獲得的2020—2025 年順義區及各街鎮常住老年人口預測結果顯示,全區常住老年人口數仍逐年增長,2025 年達老年人口高峰(22.67 萬);其中農村地區常住老年人口數為城市地區的2.58 倍。就街鎮而言,常住老年人口數前5 位的地區依次為楊鎮、北小營鎮、李橋鎮、木林鎮、雙豐街道。見表1。
表1 2015—2025 年順義區各地區60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統計數量及預測數量(名)
本調查結果顯示,2019 年全區護理型床位供給總量為1977 張,其中農村地區護理型床位供給量為城市地區的2.05 倍。就街鎮而言,護理型床位供給量前5 位的地區依次為石園街道、李遂鎮、楊鎮、趙全營鎮、龍灣屯鎮。見表2。將預測得到的2020—2025 年順義區各街鎮常住老年人口數、機構養老老年人占比(上限為4%、下限為2%)代入式2,計算獲得順義區養老床位需求量的上、下限;將順義區養老床位需求量的上、下限與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比例(60%)代入式3,計算獲得順義區護理型床位需求量的上、下限。預測結果顯示,順義區護理型床位需求量逐年增高,2025 年為需求量高峰,達2719~5442 張,其中農村地區護理型床位需求量為城市地區的2.58 倍;就街鎮而言,護理型床位需求量較大的地區有楊鎮、北小營鎮、李橋鎮(最大需求量>300),而南法信鎮、仁和鎮、北石槽鎮、北務鎮的需求量較小(最大需求量<150)。見表2。
表2 2019—2025 年順義區各地區護理型床位現狀及需求(張)
將2020—2025 年順義區各街鎮護理型床位需求量上、下限與2019 年護理型床位供給量代入式4 和式5,分別計算獲得護理型床位缺口絕對值和供需比的上、下限。預測結果顯示,2020—2025 年全區護理型床位缺口逐年增大,為742~3465 張,其中農村地區護理型床位缺口為城市地區的2.98 倍,現有供給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就街鎮而言,北小營鎮、雙豐街道、空港街道、高麗營鎮的護理型床位缺口較大(>250)。此外,全區護理型床位供需比逐年降低,到2025 年降至0.36~0.73。就街鎮而言,石園街道、李遂鎮等地區的最小供需比>1.00,意味著這些地區護理型床位的供給量已基本能夠滿足需求;而勝利街道、光明街道、雙豐街道、仁和鎮、高麗營鎮、空港街道、南法信鎮等地區的最小供需比甚至低于0.10,現有護理型床位供給量遠不能滿足需求。見表3。
表3 2020—2025 年順義區各地區護理型床位缺口(張)及供需比
護理型床位資源在配置過程中普遍存在供給不足、分布不均等問題[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順義區目前也存在類似問題,且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首先,可能與失能老人對養老機構的選擇偏好有關。失能老人普遍傾向于入住收費標準低的公辦、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大多數民辦養老機構規模偏小、收費較高,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較難吸引失能老人入住[20-21]。目前養老機構普遍根據實際入住失能老人數量自行調整養老床位結構,這些失能老人入住率偏低的民辦養老機構,其護理型床位配置量也相應減少;在每個街鎮平均擁有不足1 所養老機構的情況下,機構間護理型床位數的差別造成街鎮間配置差異較大。其次,護理型床位的配置標準仍缺乏專項政策的引導。目前我國護理型床位相關政策文件較少,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約束力也相對不足,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劇護理型床位的不合理布局。
通過調查發現,順義區共有4 所三星級及以上養老服務機構,其中有3 所分布在石園街道、李遂鎮、龍灣屯鎮、趙全營鎮等護理型床位供需比較大、優質養老服務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這些機構除接待本地區的失能老人以外,還需承擔周邊地區的養老服務工作。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長,上述街鎮未來可能出現護理型床位短缺。此外,本研究的測算結果為基于現狀對未來趨勢的推測,實際配置仍需結合未來各種需求影響因素的作用效果進行調整。比如高齡化趨勢、疾病譜變化、長期護理保險建立、機構護理服務質量提升等因素可能會導致護理型床位需求量增加[22-24],而社會健康服務工作能力提升、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等因素可能會導致護理型床位需求量降低[25-27]。
目前,我國關于養老床位尤其是護理型床位資源配置的獨立研究較少,測算方法也尚在探索可能不夠完善,導致預測結果可能存有偏差。從人口統計數據中可見,大多數街鎮的常住老年人口數量呈現明顯的線性增長趨勢,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可獲得較為準確的預測結果;然而個別街鎮的數量變化趨勢不明顯,在不具備其他人口學數據的情況下,預測結果難以避免會出現偏差。為使預測結果更為精確,可綜合采用現場調查法[5],收集失能老人對護理型床位的客觀需求與真實期望意愿,將調查結果與本研究中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與驗證。
綜上,為實現“十四五”時期護理型床位供需平衡的目標,應積極調整護理型床位的配置。一是增加全區護理型床位的供給量,2020—2025 年需新增配置742~3465 張護理型床位;對護理型床位缺口較大、供需比較低的街鎮應給予更多的資源傾斜。二是提升機構養老服務能力,進一步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落實社會辦養老機構支持政策。三是進一步加強護理型床位專項規劃,出臺地區性護理型床位相關政策規范,細化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標準及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