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焰艷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陶瓷裝飾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尚與社會生活,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表現,體現了人的意志。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多樣化程度決定了藝術形式的多樣化程度。當代陶瓷裝飾設計較之傳統陶瓷裝飾設計,由于審美趣味的變遷,藝術樣式的多元化已經成為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征。相對而言,設計師與藝術家們也隨之具有敏捷、多元反映當下審美風尚的思維方式,以豐富人們的視覺需求。
當代陶瓷裝飾設計已經不再以裝飾技法作為欣賞的首要標準,過去繪畫式的裝飾原則也在如今日漸式微。相比而言當代的陶瓷裝飾更注重理性構形與情感因素的綜合作用,提升了視覺張力,并注重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具有一定的前衛性與抽象性。
陶瓷裝飾的創作手法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同時裝飾圖案也不再拘泥于過去繪畫式的裝飾的特點。與傳統寫實風格的裝飾相比,當代陶瓷裝飾更注重寫意手法,進行裝飾的手段既基于過去傳統技法之上,又結合了新時代之下的藝術創作理念。同時也使用了新的技術與材料,通過一些新興技術和不同的成分來擴展陶瓷裝飾的創作空間。陶瓷裝飾技法不僅延續了傳統的劃花、印花、堆塑、鏤刻、貼花等工藝,同時也開創了新的裝飾手法。[1]
手繪仍是當代陶瓷裝飾創作手法的主流,但藝術家以及設計師們均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作品體現了創作者本身的情感與意志,在此基礎上創作者會尋找最適合表達自我的手法,使作品與自己的觀念更加貼切。因此不同的創作手法異彩紛呈。如青花鈷料雖是傳統的陶瓷釉下繪畫材料,但在現當代藝術家的手中,不僅會運用各種工具媒介進行繪制,例如海綿、噴壺、紙巾等等,也會在創作技法上有其個人特征。以羅小聰的青花剔青為例,就綜合運用了噴、潑、繪畫、剔刻等多種手法,他繪制的山水村莊有一種氤氳朦朧的氛圍感,各種裝飾手法的結合使畫面產生節奏感,通過材料與工藝來陳鋪作品的精神內涵。將新的裝飾手法運用到當代陶瓷裝飾創作中,能產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傳統的堆塑、灑釉、絞胎等等裝飾手法經久不衰,到了如今已優化并適應了當代語境與觀念。如韓國陶藝家裵世真的作品,運用傳統堆貼技法進行新的創作。他先將泥巴搟成泥板,再切割成無數個粘土小塊,再將若干的粘土小塊標注上序列號碼,再進行重復排列,將這些小泥塊進行黏合,最后形成一個整體。讓人感受到時間的物化,感受到時間與時空的重復與循環,自然萬物的周而復始,不間斷的螺旋重復給人安定感。
除了傳統創作手法的延續,當下也產生了許多新的陶瓷裝飾工藝。陶瓷藝術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藝術的觀念表達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燒制、工藝技術和材料。如硅膠移印,依靠轉印機制作完成,利用轉印機硅膠頭將銅板上的色漿層的裝飾圖案轉印到坯體表面或是成瓷后的釉面上,來達到特殊的裝飾效果。這種陶瓷裝飾工藝多運用在陶瓷日用器物上,較大程度地豐富了其裝飾效果,提高了生產力,以達到大批量生產的目的,具有快速、便捷的特點。
另外還有陶瓷噴墨技術也是當下陶瓷裝飾常用的一種裝飾工藝,陶瓷噴墨打印技術是將陶瓷顏料制成多色墨水,通過計算機控制噴墨打印的方式將其直接打印到陶瓷表面上,燒成后產生不同呈色效果。
當代陶瓷裝飾體現了當代的審美趣味,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形象。當代的藝術設計理念與陶瓷裝飾進行了融合,裝飾語言更加單純,增加了視覺張力,使之形成完整的藝術形式,體現出了獨立性的特征。包豪斯學院三大構成體系也運用到了陶瓷裝飾上,所謂“構成”是一種造型概念,其含義是將不同形態的單元重組成為一個新的形態。[2]陶瓷裝飾的構成形式借助其基本要素的構成,這些基本要素就是由點線面、色彩、肌理、空間等等構成。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對于表面的裝飾處理,不管是繪制還是劃刻堆塑,或體現了節奏感,或體現了秩序感、平衡感等等,都和視覺與觸覺相關,通過裝飾語言來形構一個新的世界。而這種形式美法則亙古通今,形式法則在現代陶瓷裝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然而當代陶藝家們更傾向將這種裝飾圖案趨于純粹的境界,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意蘊和哲理意味,達到了形式上的嚴整與深層次內涵的統一,極大地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當代藝術家以及設計師在進行裝飾圖案設計的過程中,會將圖案進行抽象化、象征化,將裝飾圖案結合色彩、構圖等綜合因素進行裝飾畫面的設計,從而產生新時代的特征。[3]
由于當代藝術門類的不斷融合,陶瓷裝飾也受其他藝術門類的影響,例如陶瓷裝飾與空間設計相結合,與平面設計相結合,與裝置藝術相結合,符合當下藝術共融的環境。而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也會驅動藝術表達的擴展,當代藝術更注重人與社會、生活、自然的交流與思考。當代陶瓷裝飾是當代社會生活的產物,在一些公共空間上也不難發現它們的影子,如運用在機場、酒店、旅游景區的一些陶瓷裝飾壁畫,陶瓷裝飾不再僅僅表現在陳設品與日用品上,而是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如朱樂耕在北京八號線海戶屯地鐵站的陶瓷壁畫《萬馬奔騰》(如圖1),就很好地將陶瓷裝飾與空間環境相結合,將陶瓷裝飾呈現在當代城市建筑中。

圖1 朱樂耕《萬馬奔騰》北京海屯戶地鐵站南站,1840×320cm,2018 年
當代陶瓷裝飾藝術形成了新的主題與新的思想,根據形態語言的構成規律,當代陶藝家把自身和對世界的認識注入到陶藝作品中,通過形態與形態的序列組合,使之得到形象化的表現,這也就是形態語言所要體現的內涵和實質。通過創作作品來表達訴求,或讓作品與欣賞者形成互動。傳統陶瓷裝飾大多服務于貴族階級,有功利性的特點,工藝性很強,有著嚴格的技術規范,但這樣的審美模式和制作過程限制了創作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現代陶瓷裝飾不僅在視覺上改變了過去的審美形態,也讓創作主體發揮想象與創作的空間,以陶瓷材料為媒介,實現了個人精神價值,體現了當代藝術精神。[4]盡管藝術家們在作品的表達技法與材料上不一致,但所傳達思想觀念均是立足于當下社會語境的。傳統的陶瓷裝飾內容大多表現了植物花卉、故事情節、宗教主題等內容,而現如今的創作者在表達作品的內在內容上要更廣闊,如對時空、生命的思考,對社會、自然的表達,裝飾主題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鏡像,也有形而上的哲學思考,思想上的活躍使得藝術家在創作的同時會賦予作品一定的精神支點。將某一元素符號作為裝飾的研究對象從而進行藝術表達,突破了技法的局限,適應考慮當代的文化語境,使作品注入新的藝術活力。以劉正的作品為例,人體是他陶瓷釉上彩繪作品的象征符號,在他的《驚蟄》(圖2)系列作品中人體在不斷重現,出現在不同的語境里,這種視像綿延由筆意、章法、結構布局來傳達萬物孕化萌動的主題。在藝術作品中融入一定的思想議題是當代陶瓷裝飾的主流,裝飾的意義不僅在于視覺表達,而是在藝術創作中有一定的精神支點。藝術作品不外乎于外在形式與內在內容的構成,兩者缺一不可,如若只有形式而缺乏思想內容,這無疑是件乏味的作品,如何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作品中,是當代陶瓷裝飾創作者們要一直思考的問題。而在這個基礎之上,陶瓷裝飾作品要站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思考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與人的生活方式的演變,使裝飾反映當下性,體現時代特征。當代陶瓷裝飾不僅僅是塑造形式美,也在傳達當下的文化精神,用不同的裝飾手法與裝飾材料對客觀世界作出呈現,由作品來對時代進行折射,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追問,當代陶瓷裝飾也是傳遞藝術家精神世界的媒介之一。

圖2 劉正,《驚蟄》系列之一,陶瓷釉上彩繪瓷板,2013 年
總之,當代陶瓷裝飾通過不同的裝飾手法呈現出了新的裝飾語言,不僅傳遞給人裝飾美感和情緒,藝術家們個性的自然流露也使作品顯示出了新的靈性與氣息。要使當代陶瓷裝飾藝術適應當下多樣化的表達,更要探索作品的內在觀念,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出當代藝術思維,以滿足當下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