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城市迅猛發展、快速擴張,給遺產保護帶來巨大沖擊,隨著周圍的空間不斷被吞噬、環境不斷被破壞,遺產所代表的歷史價值日漸剝離。面對此種情況,人們意識到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及以往對遺產保護概念認識的局限性。基于此,遺產保護出現新動向,2005—2019年,《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整體框架出現較大調整,從其發展歷程可看出,在全球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遺產保護范圍越來越廣泛。
本期刊登的《實現與地區協同發展的大遺址闡釋與展示的技術路徑——以周原遺址為例》《考古遺址現場展示的提升改造策略探析——以陶寺遺址大型建筑基址ⅡFJT1為例》《城墻類土遺址展示策略與方法探析——以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城墻展示設計為例》從實踐項目入手,側重于“有形遺產”保護,《“延續關系”視角下瑞巖彌勒造像保護規劃實踐探析》《東北地區漢代頂入式民居研究》《晉陽古城地形特點及形態演變研究》《多維度價值認知體系下的羊樓洞古鎮保護與發展》《英國現存“棲居式橋梁”的橋上建筑類型與變遷》從理論研究出發,重點關注“無形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既要對遺產本體進行維護、保護、修復,又要對遺產蘊含的文化進行保護,只有將有形的實物保護與無形的文化保護結合,將短期保護延伸到長期保護,才能實現從“軀體保護”到“靈魂保護”,徹底解決文化遺產保護當下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