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利, 付麗紅
(1.徐州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 徐州 221000;2.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高液限土的物理及力學性能均較差,需改良后才能運用。目前,國內重點研究了高液限土處治方法,如楊和平等對瀏醴(瀏陽—醴陵)高速公路路床高液限土摻石灰進行改良試驗,研究不同石灰摻量對改良土壤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石灰摻量為4%~6%的高液限處治土可作為路床用土;段凱對衡邵(衡陽—邵陽)高速公路高液限土進行石灰、水泥、砂礫改良,結果表明3種方法均具有較好的改良效果,改良后高液限土的含水率、壓實度等滿足設計要求。江蘇344省道邳州段是徐州市主要東西向干線公路,所在地區40%以上區域為高液限土,透水性較差,具有較弱的膨脹性,不適合采用翻曬來減水,但可通過改良處治改善其物理及力學性能。為此,采用石灰改良技術對該路段高液限土進行處治,通過試驗分析確定最佳石灰摻量。
江蘇344省道邳州段東起京杭運河,向西止于邳州與銅山區分界,全長約37 km。該路段存在大量高液限土,其化學成分見表1。該路段高液限土樣礦物由鉀長石和石英、高嶺石、白云母構成,其中鉀長石占比高達45.6%,對土樣水穩性影響較大。粒徑低于0.075 mm的顆粒比例為60%左右,低于0.5 mm的顆粒比例超過80%,即細顆粒含量較高,由黏粒的性質可知該土樣的可塑性較強,但透水性較差,很難壓實。

表1 江蘇344省道邳州段高液限土的化學成分
以K2+200、K5+200處高液限土為研究對象,摻入石灰進行試驗,確定該路段高液限土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高液限土路基填料的選取主要由壓實度、承載比CBR控制,故進行高液限土擊實及CBR試驗。
(1) 擊實試驗。以濕土法制作K2+200、K5+200處高液限土樣進行重型擊實試驗,測定所取濕土的含水率,設置合適的含水率梯度,采用風干方法制備6個試樣。
(2) CBR試驗。采用濕土法制作試驗土樣,以重型擊實法對土樣進行擊實,測量其質量,并用百分比記錄初始數據,后置于水槽中浸泡4 d,保持水面高于試件頂部25 mm。先預壓試件,隨后進行貫入試驗,以1 mm/min的速率壓入,并記錄百分表讀數。記錄貫入量為2.5、5 mm時的單位壓力與標準壓力之比,若CBR2.5小于CBR5則重新進行試驗;若結果依然不變,可采用CBR5作為CBR值。計算式為:
CBR2.5=p×100/7 000
(1)
CBR5=p×100/10 500
(2)
式中:CBR2.5為貫入量為2.5 mm時的承載比(%),精確至0.1;p為單位壓力(kPa);CBR5為貫入量為5 mm時的承載比(%),精確至0.1。
對該路段高液限土進行摻生石灰(主要成分為CaO,摻量為4%、5%、6%)試驗研究,以高液限土滿足路基填料要求為目標。根據JTG E51—2009《公路工程無機結合料穩定材料試驗規程》,經過石灰改良后的高液限土仍具有一定崩解可能性,可采用CBR值來確定石灰改良處治后的強度性能。通過擊實試驗確定改良后高液限土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密實度,再檢驗其CBR值是否滿足規范要求。
(1) 擊實試驗。以干土法制作14%、16%、18%、20%、22%含水率土樣,以5 kg為一份打包,燜至少36 h;將燜好的樣本分別摻入4%、5%、6%生石灰進行擊實試驗,得出不同含水率下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2) CBR試驗。采用干土法制作含水率約為最佳含水率的土樣,燜不少于36 h;將燜好的樣本分別摻入4%、5%、6%生石灰,采用路面材料強度試驗儀器對樣本進行承載比試驗,得到不同樣本的CBR強度指標。
摻入石灰后應立即進行壓實試驗,因為石灰會降低高液限土的最大密實度,若間隔一段時間再壓實,土體的塑性會發生很大變化。另外,為節約時間,采用干土法制作不同含水率的樣本。
3.1.1 擊實試驗結果與分析
對K2+200、K5+200處高液限土進行擊實試驗,擊實方式為重型Ⅱ法Ⅱ.2,每層擊數為98 次,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高液限土擊實試驗結果
由表2可知:高液限土的干密度隨著含水率的增加而減小,并未出現峰值,即兩路段土樣的最佳含水率處于較低水平。由于該區域降雨較頻繁,土體中細顆粒比例較高,天然含水率與最佳含水率差值較大,無法通過曬干的方式降低含水率,同時施工時土體壓實度難以滿足,需進行改良處治。
3.1.2 CBR試驗結果與分析
兩路段高液限土的CBR試驗結果見圖1、圖2。

圖1 K2+200處土樣不同含水率和壓實度下CBR值

圖2 K5+200處土樣不同含水率和壓實度下CBR值
由圖1、圖2可知:1) 同一含水率時,高液限土的CBR值隨著密實度的降低而降低,這是由于擊實功減小,吸水量、膨脹量增加,濕密度與干密度降低。2) 同一壓實度時,高液限土的CBR值隨著含水率的降低而增大,但K2+200處高液限土樣在含水率降至22.8%、K5+200處高液限土樣在含水率降至19.7%后,CBR值增大幅度明顯減小。3) K2+200、K5+200處土樣的天然含水率較高,分別為22.8%、23.2%,在該狀態下即使密實度達到100%,其CBR值也無法滿足規范要求,需進行改良處治。
3.2.1 擊實試驗結果與分析
分別摻入4%、5%、6%生石灰對該路段高液限土進行改良。以改良后K2+200處高液限土為樣本進行擊實試驗,擊實方法為重型Ⅱ法Ⅱ.2,每層擊數98次,筒容積為2 150 cm3,試驗結果見圖3~5。根據不同石灰摻量下含水率與干密度的關系,得到不同石灰摻量下改良土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見表3)。

圖3 摻4%石灰改良土的含水率與干密度

圖4 摻5%石灰改良土的含水率與干密度

圖5 摻6%石灰改良土的含水率與干密度
由表3可知:摻入4%、5%、6%石灰后,土樣最佳含水率均在14.7%左右,最大干密度分別為1.64、1.69、1.71 g/cm3,可為CBR試驗提供土樣壓實度制備依據。

表3 不同石灰摻量下改良土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3.2.2 CBR試驗結果與分析
以改良后K2+200處高液限土為樣本進行CBR試驗,含水率為28%,試驗結果見圖6~8。根據不同石灰摻量下CBR值與干密度的關系,得到不同石灰摻量、不同壓實度下CBR值(見表4)。

圖6 摻4%石灰改良土的CBR值與干密度

圖7 摻5%石灰改良土的CBR值與干密度

圖8 摻6%石灰改良土的CBR值與干密度
由表4可知:93、94區路基填筑可采用摻4%石灰改良的高液限土;96區下路床及以下各區路基填筑可采用摻5%石灰改良的高液限土;96區下路床及以下各區路基填筑可采用摻6%石灰改良的高液限土(見表5)。

表4 不同石灰摻量和壓實度下改良土的CBR值

表5 不同石灰摻量下改良土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適用范圍
選擇K6+400—K7+600段路床進行石灰改良處治試驗,石灰摻量分別為4%、5%、6%,比較不同摻量的改良效果。試驗路段厚80 cm,寬12 m。 設置沉降觀測點,選取路線中點、邊點進行處治后試驗段工后沉降分析。圖9為不同石灰摻量下路線中點的平均沉降。

圖9 不同石灰摻量改良土的累計沉降
由圖9可知:相對于正常土質路基,石灰改良處治后路基沉降值明顯偏小,且60 d后趨于穩定;隨著石灰摻量的增大,改良土體趨于穩定的累計沉降值逐漸變小,顯著小于未改良高液限土的累計沉降值,采用石灰處治技術獲得的效果較理想;3種石灰摻量改良土體工后沉降均具有適應性,結合試驗段的其他檢測參數,確定6%為最佳石灰摻量。
(1) 高液限土的擊實試驗干密度隨著含水率的增加而減小,并未出現峰值,土的最佳含水率處于較低水平;同一含水率下CBR值隨著密實度的降低而降低,同一壓實度下CBR值隨著含水率的降低而增大,但K2+200處高液限土樣在含水率降低至22.8%、K5+200處高液限土樣在含水率降低至19.7%后CBR值增大幅度明顯減小,土樣的天然含水率較高,其CBR值無法滿足規范要求。
(2) 摻4%石灰,以最佳含水率14.89%、最大干密度1.64 g/cm3作為控制指標,改良高液限土可用于93、94區路基填筑;摻5%石灰,以最佳含水率14.88%、最大干密度1.69 g/cm3作為控制指標,改良高液限土可用于96區下路床及以下各區路基填筑;摻6%石灰,以最佳含水率14.69%、最大干密度1.71 g/cm3作為控制指標,改良高液限土可用于96區下路床及以下各區路基填筑。
(3) 隨著石灰摻量的增大,改良土體趨于穩定的累計沉降值逐漸變小,顯著小于未改良高液限土的累計沉降值。石灰最佳摻量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