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章節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27日報道,美軍參聯會副主席海頓上將透露,美軍去年在圍繞臺海沖突的中美模擬對抗中再次遭遇“慘敗”。這已不是美軍首次在模擬“美中沖突”中遭遇失敗,更值得注意的是,美軍未來將如何改變其作戰戰略。
“一場徹底的慘敗”
報道稱,海頓26日對外透露,美軍在去年秋天的一次作戰推演中測試了改進后的作戰戰略,但“效果不好”。他在美國國防工業協會下屬的新興技術研究所的演講中說:“毫不夸大地說,這是一場徹底的慘敗。”他解釋稱:“近20年來一直在研究美軍的‘紅隊(假想敵部隊)遠遠超過我們。他們在美軍采取行動之前,就完全知道我們要做什么。”海頓還說:“想象一下,我們現實中的競爭對手在過去20年里可能更加專注、做得更多。”
據稱,去年10月進行的這次模擬對抗情況高度保密。美國《防務新聞》透露,該作戰推演的背景設置為“與中國對抗”,一名美國防務官員透露,它涉及臺海沖突。報道稱,美軍遭遇失敗的根源,是“紅隊”顛覆了美軍的“信息主導戰略”。海頓透露,美軍試圖在開戰前建立信息優勢,“就像第一次海灣戰爭一樣,就像過去20年一樣,就像包括中俄在內的全世界在過去30年里看到的一樣。”但實際進展完全出乎美軍的預料。“美軍嚴重依賴傳感器和體系中的情報數據來觀察戰場進展、向目標開火以及進行無線電和數字通信。”但在作戰推演中,隨著美國衛星成為攻擊目標,美軍依賴的戰場情報網絡立即受到干擾和破壞,進而失去作戰主導權。海頓承認,“這是一個大問題”。
美軍從這次作戰推演中獲得的另一個教訓是“大規模集結可能不是對抗大國對手的最佳選擇”。海頓說:“在當今世界,大國對手會使用高超音速導彈以及來自不同方向的遠程火力向我們開火。如果美軍集中在一起,每個人都知道你在哪里,你就會變得脆弱。”報道稱,美軍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應對來自中俄等對等大國的挑戰,“不能想當然地套用過去的優勢”。
美軍已經多次“慘敗”
實際上,這已不是美國軍方首次在模擬美中沖突中“慘敗”了。今年4月,《防務新聞》就透露,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美國空軍連續組織以美中沖突為背景的模擬作戰推演,結果兩次慘敗一次慘勝。
該報道稱,2018年的推演是關于南海的作戰想定。美國空軍向那里派出“符合美軍現有實力”的部隊,但“在短時間內就輸掉了戰爭”。2019年的作戰想定是解放軍收復臺灣,美國空軍試圖干涉,但再次失敗。2020年的作戰推演則以發生在2030年、解放軍收復臺灣為背景。美軍出動了依靠組成傳感器網絡的無人機、一種能穿透嚴密設防環境的先進第六代戰斗機、由運輸機投下的制導彈藥以及“其他在現代戰場上尚未見到的新技術”,才擊退解放軍對臺灣的“入侵”。報道強調,在2020年的那次作戰推演中,美空軍參戰部隊裝備的堪稱科幻武器,因為其中部分裝備甚至美軍還沒決定是否要研制。
值得注意的是,美空軍去年的這次推演,與海頓最新披露的去年10月的推演并非同一回事——因為美空軍的推演結果是“慘勝”,而最新披露的這次作戰推演則是“慘敗”。有分析認為,美國軍方接連披露在作戰推演中遭遇失敗的消息,有向國會要錢、渲染“中國威脅”的意圖,但也部分地體現了現狀,希望五角大樓能認識到大國沖突給自身帶來的挑戰。
推動“擴大機動”概念
通常而言,這種興師動眾的作戰推演最主要目的是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商業內幕”網站透露,在去年的作戰推演遭遇慘敗后,五角大樓一直在研究如何彌補其作戰戰略中的漏洞。美軍準備將“聯合作戰”概念改為“擴大機動”戰略。報道稱,五角大樓認為,新的作戰概念對于“阻止未來中國或俄羅斯的侵略”是必要的,它著眼于沖突環境下的后勤、聯合火力、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以及建立信息優勢等。
海頓解釋說,新的作戰戰略目的是重塑后勤,發展從任何地方向對手開火并使對手無法防御的能力,并連接指揮和控制環節,使指揮官更清楚地了解戰場情況。海頓希望,美軍能在2030年之前,在新的軍事行動概念指導下運用現有的武器、戰機和戰艦執行作戰任務。
海頓同時還公開了上述概念的相關細節。例如要解決沖突環境下的后勤問題,就要建立向前線提供燃油和補給品的新途徑,例如美國運輸司令部和空軍正在設法利用大型運載火箭進出戰場運送補給;關于聯合火力,海頓強調,雖然美軍必須集中強大火力,但不必實體集結,而可以通過多領域虛擬集結的方式,同時采取行動。這樣美軍既能集中火力,又能分散部署、避免遭到集中打擊;關于聯合全領域指揮管制,海頓則表示,五角大樓正在推動“徹底連接一切”的技術,號稱可隨時隨地上線并阻擋黑客,確保數據不會暴露或被黑。
不過美國《星條旗報》對此表示,海頓認為做出改變的風險很大,而且美國軍方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大國的作戰優勢正在“迅速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