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中山四路上,有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農講所(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這是廣州人最熟悉的歷史文化地標之一。
農講所舊址原為番禺學宮,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清時期是培養儒家生員和祭祀孔子以及先賢名儒的所在地,也是廣州現存的唯一學宮。
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后,廣東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急需培養和造就大批農民運動的干部。在國民黨農民部任職的共產黨員彭湃,根據中共中央關于農民問題決議的精神,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了“設立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建議,得到孫中山、廖仲愷的贊同和支持。1924年7月3日,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開學,由彭湃擔任主任,譚平山、阮嘯仙等任教員,共錄取學員38人,其中共產黨員或社會主義青年團員20人。
1924年8月20日,農講所第一屆學員畢業。此后,農民運動講習所陸續開辦,至1925年12月,共舉辦5期。每一期都充滿特色。
1926年5月3日,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番禺學宮開學,由毛澤東擔任所長。此屆農講所是歷屆農講所中規模最大的一屆,面向全國招生,因而社會影響力最大。
在共產黨人的倡議和主持下,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共舉辦了6屆,培養了800多名農民運動骨干。他們畢業后奔赴全國各地,宣傳農運理論,發展黨的組織,成立農民協會,推動全國農民運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