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殿臣

河南省鞏義市米河鎮境內的浮戲山區,有一個叫明月村的村子。過去置身大山深處的窮山坳,今日整體融入城鎮繁華街區,擺脫貧困奔小康。村支書馬樹忠說:“當干部40多年來,其實我只帶大家走好了三步路。”可是明月村的黨員群眾卻自豪地說:“俺支書這三步路走得悲壯、豪氣、瓷實,就像咱浮戲山盛產的青石頭一樣,硬生生走在了咱老少爺們的心坎里!”
敢叫明月換新天
那一年是2013年。
馬樹忠爭取到國家異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支持,要把明月村從大山上搬下來,在鎮區集中安置,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搬遷計劃一公布,大家紛紛搖頭說:“辦法好是好,可就是太難了!”馬樹忠說:“修路不難,咱不是5年修通了7公里的盤山石頭路?封山不難,咱不是保住了4.7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樹不被破壞?難,咱可是做慣了。我還是那句話,只要能讓咱全村人都過上好生活,就是拼了命,也值!”
新區所占用的20多畝土地,牽涉到200戶人家的自留菜地。馬樹忠帶領村里的黨員干部一家挨著一家做工作,求人說情,把能夠用上的關系都用上了,硬是做通了197戶的工作,剩下三家以各種理由推脫,拒簽協議。這一天,其中一戶為兒子舉行婚禮,正進行到熱鬧處,馬樹忠帶著村民把山里盛產的核桃、花生、大紅棗分發給來賓。看到主家高興,馬樹忠接過主持人的話筒大聲說:“今天的場面,真讓人高興。可俺們村多少年都沒有辦過像樣的喜事了。木匠王占福,咱十里八村的,誰家沒請他打過家具、做過門窗?可山上那兩間破房子不算個家啊,前兩年他遠“嫁”陜西當了“倒插門”女婿。像這樣的戶,俺們村還有幾十戶。我也是真想看著孩子們有一場體面的婚禮啊……”話句句擲地有聲,字字扎心。
一個水泥廠的老板和馬樹忠杠上了。企業的三根電線桿,要從新區挪出。廠長按輩份該喊馬樹忠“爺”,可他偏偏喊馬樹忠“冤爺”(惱恨、不尊敬的意思),“你就忍心看我停產賠這150萬元?”馬樹忠推心置腹地對他說:“原來在你廠上班的王福營,身體那么棒的一個人,是咋死的?”王福營一家有8口人。由于食物中毒,救護車上不去山,竟一夜間要了4條人命。他兒媳只好帶著年幼的王旦和兩個妹妹遠嫁滎陽。“850口人的村子,現在走得就剩下600口人,光年輕人就走了120人。”說到痛心處,他端起桌子上的三大杯酒一飲而盡。廠長急忙拉住他說:“爺,我真是服你了。這150萬元不說了。另外,你搞建設,我再無償支援你150噸水泥,也算我給咱馬家人臉上添光了!”
新村建設開工在即。鎮黨委書記剛走進政府,馬樹忠就迎了上來。群眾信任馬樹忠,僅用兩天時間就籌集了500萬元的啟動資金。馬樹忠要讓大家放心,把明月新村建設的資金全部上交鎮財政,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要接受鎮紀委的監督審核。書記很賞識馬樹忠,由衷地說:“老馬,真有你的!你放心大膽干吧,有啥困難,黨委政府幫助解決!”
2015年,當全村220戶終于全部入住新居,馬樹忠才松了一口氣。他回頭凝望著大山,深情地說道:“老祖宗們,我做到了!”
再叫明月換新天
2016年,計劃總投資30億元的的明月文化旅游小鎮建設項目正式啟動。項目能夠順利簽約,用民安置地集團公司老板的話說,是沖著明月人的靈氣和底氣來的。當初,為了保護好明月老村區的山林水草木,明月村出臺了最為嚴格的封山制度:嚴禁開山放炮,嚴禁濫砍亂伐,嚴禁牛羊上山!大家不理解,特別是20多家采石場的老板一個個心里有解不開的“疙瘩”:“當初讓開放搞活的是你,現在讓封山斷財的還是你,你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啥藥,說話還算不算數?”馬樹忠沒有辯解。他覺得作為明月村的領路人,在為老百姓謀幸福方面,看準的事情,就要敢于堅持做下去。像過去一樣,干出成績了,群眾自然會更加信服你。他把王有良、王銀剛、侯春義等幾個黨員叫到一起,說:“要不咱還帶個頭,先把采石場停掉?”于是,王有良放空了排隊拉石頭的車輛,侯春義返還了用戶預付的石頭訂金,王銀剛把新進的一批錘鉆按每斤0.45元的價格賣給了走村串鄉收廢品的人。看到了馬樹忠的誠意和決心,全村人跟著馬樹忠又一次上山,參加義務勞動,挖坑澆水填土,重新栽樹,讓石頭坑又綠了起來,讓整個村域的植被又綠了起來。民安置地集團公司老板第一次考察明月老村區,就深深被這里90%以上完好的自然植被覆蓋率所折服和震撼,很快就與村子達成了共同開發建設的合作意向。
如今再走進明月老村區,過去連走路都困難的窮鄉僻壤,一條條混凝土道路盤山而上。一道道山溝里橫砌起了一排排堅固石堰,人工休閑廊道隨處可見。一層層石梯步道曲徑通幽,一座座舊民居改造成的民宿酒店,在冬日的陽光下,別有一番景致和神韻。盡管是隆冬嚴寒季節,在一塊塊生態觀賞田園里,在一處處的現代化蔬菜大棚內,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這里早已舊貌換新顏,沒有了昔日的貧窮與落后!可以想象得到,春暖花開之時,這里作為鄭州、洛陽等中原城市群最便捷、最吸引人的中心地帶,憑著良好的山水條件、豐沛的旅游資源、便利的道路交通,將會成為市民旅游休閑娛樂、吃住玩樂的城市后花園。
看著老區的新變化,明月人心里樂開了花,當初遲遲不愿下山的老弱病殘,心里樂開了花。大家不愿下山的理由很現實,在山上還能養頭牛,喂豬喂雞,還能種地收拾山貨,吃穿不用發愁。有些村民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在山下能干什么?靠山吃山,窮家難舍啊!其實,馬樹忠早有謀算,與民安集團公司合作開發,不是出讓村土地的所有權,而是把山林路田地等作為股權流轉,每一位村民都是股東,每年都能公平地得到利潤分紅。同時,村里成立了“明月惠民農業有限公司”,協調解決項目合作建設中的各項事宜,組織村里的閑散勞動力,為項目開發提供人力資源服務。這樣村集體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明月人還可根據自身條件,在公司謀得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得到一份穩定的勞動收入。目前,村里那些在田間勞作了大半輩子、富有山地生產管理經驗、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或身智有殘疾者,在公司上班的就有100多人。
明月已經換新天
明月人變得睿智會享受了。
明月新村內,八棟住宅樓挺拔矗立,樓內水、電、天然氣、暖氣、有線電視、電梯等設施配套齊全。文化廣場內,電子大彩屏不斷轉換著祖國各地大發展、大建設的亮麗畫面,小區廣播傳遞著黨和政府的最強聲音。健身場上,村民們有的在揮舞著扇子跳舞,有的在自己適應的健身器材上活動筋骨。
明月老村區開發建設后,村集體收入大幅增加。馬樹忠把錢用在刀刃上,村里對70歲以上老人進行免費康養托管。除一日三餐日常飲食照料外,冬棉夏單春秋衫都由村里一應配發。老人每月按照年齡段,發放60、80、100元不等的零花錢。70歲以上老人每年的新農合由村里代繳,其他村民由村里補100元。村民除外出打工或在公司上班外,每人每年可固定獲得土地流轉金2300元,并隨著公司的效益逐年遞增。在公司上班的村民,每天有班車接送,也像企業工人一樣,每月可按時領到2000元以上的工資。村里的“明月扶貧助困愛心基金會”,除了對村民的特殊困難進行救助,每年還會把村民過年、過節的物品準備到位。
明月人的生活和居住條件改變了。過去因窮走出大山、搬出明月村的那些人,現在又紛紛回來,在明月新村買房居住,享受幸福安逸的新生活。就連當初一夜間失去四位親人、為生存不得不跟隨母親遠走他鄉的王旦,也回到村里娶妻成家。現在,30多歲的他每天騎摩托車到上班,媳婦在家帶小孩,侍奉繼父,一家人其樂融融。
一個如老黃牛般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為群眾拉套40年,為群眾生活精打細算大半生的基層組織領頭人的家庭條件如何?馬樹忠的家,位于其中一幢居民樓的一樓。室內是簡單的裝修、簡單的家具、簡單的擺設,同脫貧戶王超、王滿良家別無二致。
老年康養中心的餐廳兼活動室內,空氣清新,溫暖如春。用于吃飯的桌椅干凈整潔,正面墻上的偉人像格外醒目,靠墻的柜子里各種圖書、古玩瓷器琳瑯滿目,這些都是馬樹忠按照老人們的意思布置的。在一旁的休息室內,一排軟皮高靠背沙發上,老人們或閉目養神、或閑談拉家常,還有的在享受著自動健身按摩椅帶來的愜意。順電梯下到地下室,洗澡間、老年專用衛生間、理發室、更衣間、體檢室等一應俱全,這不就是星級賓館的待遇嘛!
此時適逢2021年元旦佳節的第一天,輪到義工張秀玲、王愛玲值班為老人做飯。王愛玲的公婆都在老年康養中心生活。兩位義工中午特意為每桌做了10個菜。老人入座后,不知是誰先帶的頭,大家共同唱起了那首在中國老百姓口中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陜西民歌《東方紅》。盡管沒有伴奏,沒有指揮節拍,但大家聲音渾厚,吐字鏗鏘有力。76歲的康養中心黨小組組長馬福治提議大家起立舉杯,“把美酒敬獻給我們敬愛的黨,敬愛的祖國,敬愛的好書記!”這些奮斗在20世紀、享樂在新時代的老人,發出了內心最真摯的聲音:社會主義好,共產黨親!
離開明月新村,正是皓月當空時,社區門口“把愛帶回家,讓幸福抵達”十個大字,被照耀得熠熠生輝,鮮亮奪目!
整個山鄉正沉浸在皓月溶溶的溫馨中……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