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

前段時間,陜西的大唐禁軍出圈了。
一排排一米八的金甲唐武士,在古城里巡邏。游客甲,光天化日之下,脫鞋露襪,腳氣沖天。唐武士上去:“好漢,大庭廣眾之下,請提履穿之?!?/p>
游客乙,人潮涌動中,抽起煙來,煙霧彌漫。唐武士勸阻:“好漢,大庭廣眾之下,切莫在此吞云吐霧?!?/p>
游客丙,視生命為兒戲,坐在城墻上,用生命在拍照。唐武士抱拳:“好漢,城池久矣,恐有安危,請移步?!庇慰瓦B忙回應:謝謝將軍提醒!
短短幾句話,運用古漢語中的勸阻詞。有禮有節,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陜西的這一騷操作,引來全國人民的點贊。被網友戲稱:陜西,最會哄人。這些唐武士在固定時間點,還會在城墻下表演換防,重現當時的盛況。
這一切,得益于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早在百萬年前,就有藍田人在此生活,比北京人還早上二三十萬年。
到5000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著部落遷徙至此,開了中華文明先河。
自西周起,后經秦漢隋唐等,陜西成為13個統一王朝的都城,歷經1100多年。
厚重的歷史文化,才是陜西最早的標簽,而不是“黃土高坡和頭裹毛巾的老漢”。
坊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北京看墻頭,上??慈祟^,廣東看案頭(商品),陜西看墳頭。
央廣網根據陜西省地方志以及西北大學出版的《陜西帝王陵墓志》,分析得出:
陜西帝王陵墓總數為82座,居全國第一。
除去帝王陵墓,陜西其他的古墓更是數不勝數。
要知道,在陜西,開古墓可比開盲盒刺激多了。
西安規劃了一條地鐵8號線,自去年4月動工以來,不到一年時間,就已發現古墓1356座。
在陜西,最忙的不是土建和房地產商,而是考古的。
因為隨便一鏟就是5年,兩鏟可能無期,地上還沒開盤,地下早住滿了。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陜西連地鐵都是考古隊挖的。
別的省份修地鐵用鉆機,陜西人則是揮著兩把小鏟子。
2021年2月份,咸陽機場擴建,驚現3500余座古墓。
工地秒變考古現場,一下子上了微博熱搜。
全國人民都驚呆了,只有陜西人極為淡定,表示常規操作而已。
畢竟,作為一個老陜,誰家地下還沒出過幾位王公貴族啊。
再者,對于一個經歷過安史之亂的老陜來說,有什么理由慌張呢?
陜西,是我見過最氣定神閑的地方。
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陜西話教材:試著把普通話里的一聲讀三聲,三聲讀四聲,四聲讀一聲,二聲還讀二聲。
然后你會驚奇地發現:我居然會講陜西話了!
但,這就夠了嗎?醒醒吧。
真實的陜西話,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多了。
生活在同省份的陜西人民,最頭痛的問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在說什么”。
一個關中人,聽完陜南人講關中話后,會對“老鄉”一詞產生人生疑惑。
當關中人試著對陜北人講完陜北話之后,他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到了死亡。
這樣的畫面,難道不是講普通話最好嗎?
所以啊,就別學什么陜西話了,學好普通話,走遍陜西都不怕!
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語言差異,是因為黃土高原和秦嶺的存在。
黃土高原雄踞陜西北部,而秦嶺則把剩余部分一分為二:關中和陜南。
●陜北高坡——黃土高原
陜北的黃土高坡是在中生代基巖的古地形基礎上,蓋上了新生代紅土和黃土層,最后被奔騰的黃河不斷切割以及土壤侵蝕而致。這里氣候惡劣、地理封閉、土地貧瘠。
●關中盆地——天府之國
關中是秦嶺山脈和黃土高原之間的盆地,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關中占盡了天時地利,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是陜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比成都更早獲得“天府之國”的美譽,號稱“八百里秦川”。
●陜南山地——江南水鄉
它北依秦嶺,南屏大巴山,氣候溫和濕潤,更像是川渝地區。陜南降水量豐富,提供了南水北調中線70%的水源。它是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妥妥的魚米之鄉,素有“小江南”之稱。想在陜西看到江南水鄉?來陜南就對了!
一座秦嶺,硬生生將陜西省分成了南北方。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君住秦嶺南,我住秦嶺北。
從陜南到陜北,坐火車最快也要近十個小時,和出省沒什么區別。
很多住在秦嶺南的同學表示:去西安上學,猶如出國一般。
陜南冬季最低氣溫也在0℃以上,聽起來很不錯,但也因此,部分區域沒有集中供暖。
說實話,陜南陜北人民抗凍能力真的不一樣。就和廣東人和東北人在冬天那樣:前者是真的冷,后者是真的暖。
前些年,陜西省公布了一項特別數據:陜西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經從1949年的13.3%,上升到了43.06%,超過了很多南方省份。
從以前一到春天的“揚沙漫天”,到現在沒有霧霾的“圣地藍”。
陜西,不再是那個水土流失的黃土高原。
二三十年前,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每個家庭都自發進行植樹。如今長成防風固沙、遮風擋雨的綠色樹木,正代表一個個陜西人。
他們繼承了老秦人生生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
他們走出窯洞、邁進城市,住入高樓,和正在奮斗的每個國人一樣,開啟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