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黃昀昀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中國作為疫情較早集中暴發的國家,也較早有效控制住了整體疫情,并成為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兼顧生命與生計,中國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兩手抓、兩手硬的關鍵點是什么?這成為國際輿論關心的問題。

01/中國民眾接種新冠疫苗

0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中國假日經濟明顯復蘇,向世界傳遞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信號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流行病。疫情來襲之初,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達了指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做到令行禁止。
在這場大考中,中國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
泰國《曼谷郵報》報道認為,強有力的領導、全面的聯防聯控機制和廣泛的群眾支持是中國戰勝疫情的三大支柱。西方國際政要、學者等在疫情中也紛紛認識到中國制度在抗疫斗爭中發揮的強大效能,并高度認可中共“以人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表示,在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展現出強大高效的組織和動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這正是中國制度的優勢。原民主德國總理漢斯·莫德羅通過對比中國與西方抗疫的表現,提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更加人道、更加為了人的制度”。
應對疫情,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是及時阻斷傳染病傳播的重要手段,但這考驗著民眾的自覺。在外界看來,中國黨和政府在民眾中強大的公信力,是防疫政策得以落實的關鍵因素。塞爾維亞前總統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表示,中國民眾都聽從政府的指揮,實施自我隔離,從而有效遏制住了病毒傳播,這種高度的自律和具有較強組織性的管理,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德國民調機構Dalia Research公布的“2020民主認知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有95%的受訪者對政府抗擊疫情的政策和措施表示滿意。
疫苗是阻斷傳染病大流行的屏障,搶抓疫苗研發時間的過程,就是和病毒爭奪民眾生命健康的過程。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從啟動到開展全球首個臨床研究,僅用時2個月;到中國歷史上首次開展疫苗緊急使用,僅用時4個月;到中國歷史上首次開展疫苗境外Ⅲ期臨床試驗,僅用時5個月;到獲批附條件上市,僅用時11個月。美媒《財富》(Fortune)雜志承認,中國疫苗研發公司正處于全球研發競賽的“頭位”。
中國新冠疫苗的研發何以做到如此高效?因為中國實現了政府、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業和監管部門全部優勢力量和要素的聯動。首要的是,中共集中統一的領導破解了市場機制失靈和“碎片化”政策體系的難題。而國家對科研單位提出的“不算經濟收益賬,只算人民健康賬”的要求,和撥出專項資金更是為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此外,外界也對中國科研能力給出了高度評價。西班牙埃菲社2020年8月27日援引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里奧斯的話說:“目前來看,中國將是最早掌握新冠病毒疫苗的國家之一。這表明其科研能力正在呈指數級增長,使其可以比肩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曾表示,中國有科興、國藥等疫苗,有非常優秀的科學家、生物醫藥和疫苗研究人員,“我相信他們有能力生產好的疫苗。”他說。
關于中國疫苗的有效性,2021年5月,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刊登了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兩款新冠滅活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數據,結果顯示,兩針接種后14天能產生高滴度抗體,形成有效保護,且全人群中和抗體陽轉率達99%以上。目前,中國科興疫苗和國藥疫苗皆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緊急使用清單,這也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有力佐證。
如今,世界多國仍在同疫情展開較量,希望通過接種疫苗來緩解疫情。“讓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中國承諾也在步步落實。如在印尼迄今收到的9500萬劑疫苗中,中國科興疫苗占89%。印尼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埃文·拉克斯馬納說:“這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形勢艱難之時,中國人就會挺身而出,印尼民眾將會記住中國是如何迅速封鎖、控制自己的問題,然后提供疫苗的。”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沖擊,是供給中斷和需求萎縮的雙重沖擊,不亞于1929年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何時恢復增長、政府如何施策刺激生產等成為國際輿論關心的問題。
2021年初,中國公布了這樣的數據:2020年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3%。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外界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華爾街日報》評論稱,中國的經濟擴張能力顯示該國在很大程度上已成功遏制新冠病毒,并進一步鞏固了中國作為亞洲主導經濟體的地位。
而中國是怎么辦到的呢?
在美國彭博社看來,中國經濟復蘇得益于早期推出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這些措施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當中國控制了疫情,工廠和企業復工復產后,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強勁需求,特別是對醫療設備和居家辦公設備的需求,刺激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金融時報》同樣認為,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中國制造業向經濟持續輸送復蘇的動力。
進入2021年以來,雖然中國國內仍發生零星散發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但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得到了鞏固和拓展。1~5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7%;貿易貨物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8.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8%。
關于未來,外界依然看好中國。2021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8.4%,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美國彭博社根據IMF預測數據計算得出,到2026年的5年內,中國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5,并表示“中國經濟將在后疫情時期推動全球經濟增長”。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認為,中國在全球經濟復蘇中將扮演核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