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關秋韻
進入立夏的廣西北部灣畔,碧海藍天交相輝映,一幅向海奮進的畫卷正鋪展在人們眼前:開闊的港口碼頭邊,萬噸巨輪往來穿梭,橋吊林立、機聲轟鳴;重點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耐心專注,鉚足干勁、加快施工;產業園區里,各大企業奏響忙碌“復工曲”,擴大產能、發展創新……
2021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隔4年再次考察廣西,他在聽取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廣西要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大力發展向海經濟。海洋是廣西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未來所在,面對打造向海經濟的新課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加快建設,再次助推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一路高歌、迎風遠航。
2020年12月18日,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投資建設的松旺至鐵山港東岸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這大大縮短了玉林市與北海市鐵山港(龍潭)組團、鐵山港東港區間的時空距離,為沿線的玉林龍潭產業園提供了交通基礎設施保障,銜接了鐵山港的西岸與東岸,促進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這標志著廣西發展向海經濟再添新通道、新動脈!”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副董事長景東平表示,項目通車后,每噸貨物能減少物流成本6元,一年至少可減少企業物流成本8000萬元,給企業與人民都帶來實惠。
以提升交通樞紐功能為牽引,疊加2021年3月北部灣港邁入全國十大沿海港口行列、上升為國際樞紐海港的政策優勢,北部灣港成為國內外大宗貨物進出的便捷優選口岸,當前成果喜人:據了解,2020年北部灣港完成了貨物吞吐量2.96億噸,同比增長15.64%;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05.16萬標箱,同比增長32.23%,增速穩居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第一位;截至2021年5月20日,共有生產性泊位271個,萬噸級以上泊位98個,最大靠泊能力達到30萬噸;同時,港口建設現代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西江—珠江水道通航能力持續增強,形成了通江達海、江海聯動的向海發展格局。
良港建成,必然暢通廣西向海經濟的發展之路,臨海經濟也隨之風生水起,匯聚一批批現代產業集群,為向海經濟筑牢重要支點。
以現代漁業為例,在被譽為“十里蠔排海連天”的欽州灣大蠔示范區,一排排大蠔在生態優良的“天然牧場”里茁壯成長。經過7年多的建設,這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蠔養殖生產基地,中國七成近江牡蠣都出自于此,欽州大蠔養殖相關產業的本土從業者超過10萬人,是欽州沿海漁民最大的一個養殖項目。而在北海市鐵山港區深水抗風浪養殖示范區,漁民們則傾向于向更深海之地要資源,他們引導網箱養殖從港灣走向深海,成為廣西沿海三市最大的網箱養殖基地,產品暢銷廣東、福建、上海,以及東南亞、歐美等國家。

石化產業也是北部灣經濟區打造的重點產業之一。在華誼欽州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基地二期EPC項目建設現場,配套建設的固廢廠樁基開始打樁,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著約10米高的機器進行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個總投資價值700億元的項目,是繼中石油千萬噸煉油項目之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又一面向東盟的綠色高端化工新材料工程。
此外,以鋼鐵、有色金屬、糧油等為重點的現代臨港產業集群也在防城港加速形成,柳鋼、盛隆冷軋等一批項目紛紛落地。
“產業是向海經濟的核心支撐。”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一級巡視員黃汝坤說,目前沿海三市正在打造形成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主導產業,北部灣經濟區成為引領廣西加快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產業快速向前發展,也許會給生態環境帶去一定的壓力,但廣西一直牢牢銘記習近平主席的殷殷囑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鑒于此,走綠色、低碳、高效、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便是廣西推動向海經濟發展的準則之一。
遵循這一發展理念,從2014年至今,廣西出臺了諸如《廣西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而廣西的海洋生態文明保護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1年5月20日,相關數據表明,廣西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0%以上,連續8年穩居全國前三名;北海市濱海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模式得到了中國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的充分肯定,并被列為全國重要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交通樞紐功能的提升,北部灣良港的建成,向海產業體系的發展,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種種跡象均在表明,廣西在不斷打造“藍色引擎”的同時,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也在穩固提升。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廣西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廣西如何在已取得的基礎成效上再創佳績?如何將海洋經濟往更創新、更科學、更現代化的方向推進呢?這不僅是時代之問,也是民之關切。
在2021年5月20日的“廣西大力發展向海經濟 加快建設海洋強區”新聞發布會上,廣西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海洋局局長蔣和生就公布了推動向海經濟發展的下一步思路與規劃。
蔣和生表示,首要的是優化海洋空間布局,統籌協調陸海經濟發展,以海洋經濟為紐帶鏈接強首府戰略和北欽防一體化戰略,建設現代化沿海經濟帶,打造區域優勢互補、產業錯位發展的海洋經濟集聚區,推動北欽防發展成為引領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其次,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打造北部灣經濟區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已正式落戶北海海洋產業科技園區,讓廣西的“科技興海”如虎添翼——南珠工廠化養殖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已悄然興起,傳統的“腌曬凍煮”粗加工升級為向科技要效益的深加工,高新技術與海洋產業逐漸變大變強,已成為廣西走向海之路的“頭雁”。
最后,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污染防控,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筑牢沿海綠色生態屏障帶。將“天藍、水清、岸綠、灘凈、島靚、灣美”的海洋生態環境打造成為廣西的獨特優勢和發展競爭力。
古時,廣西合浦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如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更是從國家戰略出發,立足自身發展優勢,傾力打造“藍色引擎”,助推向海經濟再譜新篇,走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