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 施培養


海豐的夏夜,街道分外璀璨。紅的海洋蜿蜒數里,熱烈喜氣的中國紅代表紅色政權,金黃色則象征吉祥豐收,整條文化街與彭湃烈士設計的紅黃相間的紅場大門相為呼應、融為一體,襯托出紅宮紅場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
紅宮原為建于明代的海豐學宮,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這里召開縣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會場四周和街道墻壁都刷成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墻壁,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此后,革命政權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
紅宮東側的紅場舊址,原為“東倉埔”,占地22000多平方米。海豐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彭湃同志號召在此地興建紅場大門和司令臺。大門門額上浮塑“紅場”二個大字,兩邊浮塑“鏟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的對聯,紅場中央設有傳聲臺。
紅宮的大成殿室內墻上懸掛的馬列像,還有那一排排擺放整齊的矮凳。在這里,紅色的墻壁,紅色的柱子,紅色的屋脊,這里依然彌漫著當年的紅色氣氛。
大成殿的一面旗幟尤其奪目,這面黨的旗幟,是我黨八七會議時期的旗幟,它的原件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旗幟就是鐮刀和斧頭還有一個星,鐮刀斧頭就是工農聯盟,因為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決定廢除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以前國共合作是掛他們的旗幟,現在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旗幟,明確提出了工農聯盟,鐮刀斧頭,星代表無產階級先鋒隊。
時間穿越回到那個烽火歲月,當時的報刊是這樣報道的:“海豐各處農民工人以及貧苦民眾……興高采烈……鼓樂喧天,較之舊歷新年的快樂,當更快樂得數百倍,人人喜形于色,歡呼欲狂……到開代表會的那一天,更有番特別的情景,自會場以至各馬路以及各機關,都是紅燈紅旗彩照耀滿目,而各馬路上的清潔齊整,均由民眾自動的掃除得一塵不染,誠有天下升平萬民樂業的景象。”
每當講起這段歷史,羅曉梅的眼眶總是浮現出淚光,這些介紹她已經不記得重復過多少遍了。2000年擔任紀念館講解員以來,羅曉梅始終充滿熱情,把弘揚彭湃精神、傳播紅色文化作為使命擔當,以過硬的解說功底、豐富的歷史學識、良好的形象氣質,不遺余力地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賓客講述發生在海陸豐這塊紅色大地上的革命斗爭歷史,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
一頭短發,一身正裝,渾身透露出干練的氣質。講起彭湃革命故事時,她兩眼發光,嘴里滔滔不絕。這位出生在重慶的“辣妹子”總能引來不少游客聚精會神的目光。
當紀念館舉辦業務培訓時,她反復觀看解說輔導錄像,光筆記就有幾十冊。“解說是活的語言藝術。”不僅要掌握好基本理論,還要有解說臨場感,培養場上定力。除了在工作中與同事演練切磋外,回到家后,其丈夫與小孩也被她拉來當聽眾,請他們邊聽邊提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她很快掌握了講解本領,短短一年時間便成為了紀念館的講解骨干。
羅曉梅通過查閱全國各地的資料,對彭湃同志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的貢獻作了進一步的創新性研究,獨立系統地編寫出紅宮紅場舊址、彭湃故居、得趣書室等多處紅色遺址的旅游版、詳細版講解詞,以及幾十萬字的多種類型的講座稿。此外,她還對現紅宮紅場、彭湃故居陳列的個別地方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積極開展“傳幫帶”,培育了一批“紅色文化小小講解員”,讓青少年走進海陸豐革命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讓海陸豐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彭湃等革命先烈光輝的一生,涉及了軍事、教育、村官、農村、金融等,我立志要做一名學者型講解員,就必須把上述這些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進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據前來參觀的客人的不同身份和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不同角度的講解。”羅曉梅認為,只有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講解內容,才能讓彭湃精神和紅色文化從紀念館走向社會,從書本走入大眾人心。
羅曉梅帶著我們走到佇立在紅場左邊的一面紀念墻時,停下了腳步,紀念墻上是海陸豐革命烈士英名錄,一共是4883名烈士的名字。
“這是在戰爭時期犧牲在海陸豐大地的英烈,其實還有更多的沒有名字的無名英雄。”羅曉梅說,每次經過這里,他們都在激勵著我前行,不敢由絲毫怠慢。“我是一名普通的海豐群眾,可我明白這份工作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不能讓烈士們的血白流。”
20年來,羅曉梅耳聞目睹了紅宮的變化。她高興地說:“現在來參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而且外地的干部群眾也絡繹不絕。”
海豐人對紅是情有獨鐘的,“紅”是文化、是精神、是靈魂,是紅色海陸豐的生命之紅、奮斗之紅、進取之紅,它承載著海陸豐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像紅城中學、紅城電影院、紅城大廈、紅城大道……紅宮紅場、紅花地水庫,赤坑、赤石、赤岸河,這一個個赤紅的名字是最好的見證。
這條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街道,是一條喚起海豐人民靈魂深處永恒記憶的街道,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紅色文化街。這座曾經有著“東方小莫斯科”之稱的城市,是一座歷經腥風血雨百年滄桑,仍屹立在東方之上的紅城。一條街復興了一座城,海豐之紅,正是中國之紅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