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躍

“去來廬”,是陸豐市大安鎮翰田村委艷墩村一座民居,杉木瓦蓋樓房,“上三下三”,中間一天井,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1915年由歸國僑商姜文生所建。門匾“去來廬”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姜文生長子、時讀廣州國立大學的姜英毅親手書寫,意取“過去與未來”,不忘先輩創業艱辛,矢志開拓美好未來。這座屹立在偏僻山莊的去來廬,以及相鄰的同時興建的“天水流芳”祠堂,是姜家當年家境殷實的佐證。
去來廬,走出姜文生、姜英毅父子雙英烈,是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去來廬,不僅見證了昔日的悲壯,還訴說著革命低潮時期革命后裔的艱辛!
父子雙英烈
姜文生,1865年出生于艷墩村一個貧苦農家,幼年父母雙亡,16歲開始飄洋過海去南洋做苦力。他為人忠厚、誠信,深得當地華人的敬重。后從販賣大米、煙草、雜貨等小生意做起發家,成了當地的富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時到南洋籌資,時任馬六甲商會會長的姜文生積極響應,帶頭捐獻巨資。受辛亥革命思潮影響,熱愛祖國、為國盡力成了姜文生的人生信念。
1915年,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姜文生將海外的實業委托他人管理,自己回國,在家鄉建了去來廬和姜氏祠堂,任大安商會會長,貫徹他實業興邦、商業富強的理想。但在舊中國,這一理想是不現實的。幾年后,彭湃發動農運,姜文生接觸到共產主義,迷航中他看到了前進的航標,便毫不遲疑的加入到彭湃領導的革命隊伍中來。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利用他海外關系的人脈資源,多次往返南洋,為革命籌措經費、購買藥品;利用他在家鄉中的威望,以祠堂為活動場所,發展農會組織。他的出色表現被國民黨反動派視為眼中釘,革命低潮時派重兵對其搜捕。他被捕后堅貞不屈,英勇就義,時年62歲,是海陸豐土地革命時期最年長的烈士。
姜文生長子姜英毅,早年就讀廣州國立大學(即中山大學的前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繼承父志,繼續在陸豐堅持斗爭。1928年1月任陸豐蘇維埃政府秘書長。蘇維埃政府撤出陸城后,姜英毅活躍在陸豐西北片山區和浮頭、潭涌等地組織武裝斗爭,直至1932年初,黨組織為保存革命力量,通知他撤離陸豐。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和幾位同志順利到達南洋,以掌管父親留下的產業為掩護,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他在馬六甲創立海陸豐旅南洋華僑互助會,發動華僑捐款,向東江縱隊捐贈資金、藥品、衣服及其他戰備物資。1943年在馬六甲的一場與日軍的戰斗中,他中彈犧牲,時年44歲。
一擔乞食籃
聽到姜文生被害的噩耗,妻子張氏沒有被悲痛擊倒。當時她身邊還有姜英毅的二弟繼創及三弟、四弟三個孩子,繼創12歲,最小的才6歲。為防反動派斬草除根,張氏連夜拉扯著三個孩子離家逃生。隨手拿起家中兩個日用的籃子,一個裝點食物、碗筷,一個裝點孩子的衣服。她拿了根小扁擔讓繼創挑著,自己抱起六歲的幼仔,拉著8歲的三子隱入黑暗的山野中。第二天天未盡亮,敵人就來圍鄉,找不到張氏母子,就放火燒毀去來廬和祠堂,并且四處張貼懸賞告示捉拿姜文生的妻兒。從此,張氏有家歸不得,從一名富家奶奶淪落為一個牽兒攜幼乞討度日的乞丐。
流浪乞討的日子也不平靜。有一天,母子四人來到一個村中乞討,剛開始村民并不熱情,對他們的到來愛理不理。可過一會兒幾個大人來了,不僅主動送給他們吃的,還勸說他們別走了,就在村中住下來。本來嗎,打發乞丐是婦女兒童的事,而且有碗吃的就感恩不盡了,那有要求乞丐留下來的道理?12歲的繼創偷偷跟母親說:“這村的人無親無故這么熱情,好不好留下你要自己拿主意。”經兒子這一提醒,張氏恍然大悟,臨近黃昏趁村民不注意,領著三個孩子走出鄉里。好懸啊!他們一走開,去報賞的偽保長就帶領保安團進村要來捉拿他們!從此,他們更警覺了,都在野外過宿。這樣,母子四人在外流浪乞討三年,后投靠到海豐平東深山中一個表親,幾年后才敢回家。
1952年張氏過世,臨終前將子孫叫到床前,叫兒媳把她珍藏多年的一對籃子拿出來。這是一對普通的籃子,只是用料好,都是篾青編織的,做工精細,雖然放了幾十年,還完好無損。她說,這擔乞食籃是我們姜家的傳家寶,你們要好好保管。記住你們的父親、大兄是為革命而死的,記住在我們落難的時候幫助過我們的恩人。
去來廬被國民黨反動派放火燒毀后一直荒廢,解放初期政府撥款重修,現是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
父子雙英烈,去來為革命。豐功留史冊,光輝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