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考


我國于1995年確定實施了科技興國的方針戰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核心要點,充分發揮科技與教育的作用。民族自治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源于落后的地理位置和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但十八大以后,國家重視民族自治區創新能力的發展,扶持民族自治區科技產業的孵化與成長,使得民族自治區的科技創新市場初步形成規模,但是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仍有顯著的差距,在科技建設方面依舊存在諸多問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發展能力對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離不開科技創新,新時期新中國的發展明確了科技強國的新戰略,強調了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將科技創新放在了帶動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了實現國家經濟的長足進步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廣西,寧夏,內蒙,新疆,西藏這 5 個民族自治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產業結構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低下,嚴重制約了其經濟發展的快速提升,與我國的其他地區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在科技強國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創新成為民族自治區快速發展,擺脫經濟落后局面的唯一出路,因此必須正視創新對促進民族自治區發展的作用,將其放在民族自治區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實現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
一、民族自治區科技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自治區把創新擺在了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條例措施,為民族自治區的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保障。設立了多個科學技術獎,激勵全區研發人員開發新技術。加大企業創新政策扶持力度,強化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了科技創新的利潤率,穩步推進高新技術區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在 2018 年新開發了 13 個科技產業高新區,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前八個月完成的產值效益達到了 4725.34 億。民族自治區的創新孵化基地也攻克和研發了一批貼合群眾實際生活的技術和產品。寧夏自治區技術市場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在科技成果、技術專家、服務機構、技術需求等資源整合工作中取得了極大進展。截止目前,結合寧夏的產業特色,已整合科技成果 41055 項,培養技術專業人才 3128 名,科學技術研究所有 260 家,科技創新服務機構 149 家,審核通過企業技術創新申報項目 278 項。科技創新事業在民族自治區蓬勃發展的同時,由于地方基礎薄弱,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一)科研研發經費投入
2017 年,全國共投入 R&D 經費 17606.1 億元,比 2016 年增加了 1929.4 億元,增長 12.3%,增速與上年相比提高 1.7 個百分點;R&D 經費投入強度為 2.13%,比上年提高 0.02 個百分點。按 R&D 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 43.6 萬元,比上年增加了 3.2 萬元。綜合上圖來看,民族自治區的科研經費投入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甚至處于較為落后的位置,西藏自治區 R&D 經費只有 2.9 億元,R&D 經費投入強度只有 0.22%,新疆自治區的投入強度也只有 0.52%。大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對科研的經費投入,科研經費占國家或者地區 GDP 的比重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對科研的重視程度,2017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 R&D 占 GDP 的比重只有 0.77%。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區的科技創新缺乏科研經費的投入,政府對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規模少,企業研發新技術的成本居高不下,各金融機構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也微不足道,導致科技項目無法開展,軟實力無法轉化為硬實力,就無法發揮推動區內經濟建設的強大作用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民族自治區的政府科技部門的引導,投入和企業自身的不斷努力,民族自治區在科技產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廣西地區在 2017 年的148 項獎勵項目中,技術推廣應用單位實現新增銷售收入合計 281 億元,新增利潤 120 億元,新增稅收 7 億元。2013 年—2018 年民族自治區的技術市場成交額除內蒙古自治區以外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專利要轉化為科技產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民族自治區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與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17 年,5 個民族自治區的技術市場成交額總數為 371.5 億元,而同期湖南為 203.19,位列榜首的北京為 4486.89 億元。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公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 2018》中,民族自治區均在 50 分以下,其中寧夏 46.24 分,內蒙古 46.08,廣西 43.76,新疆 40.75,西藏 31.23,是全國創新指數最低的地區。
(二)科技人才儲備與技術支持
科學技術的源頭來自研發人員的思想思維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質。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的人才專項計劃和人才扶持政策取得了初步進展,區內研究人員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從 2014 年的 6428 人到 2018 年的 8024 人,巔峰時期達到了 8095 人。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愿意留在內蒙古自治區為內蒙古的科技創新進步和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和北京,江蘇,浙江等地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首先內蒙古的高等院校數量有限,截止 2018 年,一共只有 53 所,其中本科院校只有 14 所,剩余的都是高職院校,全年招收學生 13.6 萬名,全區有研究生培養單位 10 個,招收研究生 7176 人;少數民族中蒙古族學生 10.1 萬名。目前民族自治區現有的教育水平很難滿足企業技術尖端開發和技術人才支持的需求。例如煤礦企業缺乏足夠的技術提高原煤的利用率,減少空氣污染。內蒙古支柱性產業乳制品制造也面臨技術的轉化與提升所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些問題與挑戰,都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來研究和解決,而民族自治區面臨的技術人才的短缺給產業升級換代造成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