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文



說起木屐,很多人的腦海中大概都會浮現出穿著和服、 “噠噠噠”走路的日本人形象。這么說來,木屐難道是日本人的專屬?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木屐在中國有著更悠久的歷史。不信?我們今天就去看看。
木屐又名柴屐,是一種木底鞋。它由木板與木屐帶組合而成,鞋底多裝有兩條突起的“木齒”。千萬不要小看這兩條木齒,它們可以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從而減小鞋底震動,讓人穿起來更舒適。這種用天然木材制作的木屐,是古人的時尚,既方便又環保。
根據《故宮文物月刊》的記載,我國最早的木屐,是1988年在浙江省寧波市慈湖遺址中出土的。慈湖遺址共發現兩件木屐,屐板正面平坦,底部無齒,且屐板比足稍大,前端一側略呈圓弧狀。其中一件,背面后半部鉆有四個小孔用來系帶,左右兩邊的小孔間還挖了一個長方形的淺凹坑,可以防止屐帶被磨斷。另一件木屐則在兩側對稱鉆出三對用以系帶的小孔。這兩件木屐,距今已有4000多年,是中國乃至世界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木屐。關于木屐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莊子·異苑》中就有關于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穿木屐的描述。我們在2021年第4期的《學與玩》雜志中,曾經講過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不幸在綿山被燒死后,晉文公望著他的尸體,悲痛萬分。晉文公哭拜一陣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安葬在燒焦的大柳樹下。臨走時,他砍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令工匠將其做成一雙木屐。每當穿著木屐時,晉文公就感嘆“悲乎!足下”,以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此后,“足下”一詞,便逐漸演變成對他人的敬稱。
兩漢時期,木屐已相當流行。特別是當時的貴族階層,他們所穿的木屐很是豪華。《后漢書·五行志》記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作漆畫屐,五采(彩)為系。”可見,漢代女子出嫁時,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1984年6月,安徽省馬鞍山市郊發掘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及其妻妾的合葬墓中,就出土了高齒的漆木屐。
魏晉南北朝時期,木屐不但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制作技術與款式,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晉代,木屐的形式還有了“男方女圓”的區別。《南史·列傳第九》記載:“(謝)靈運……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這就是有名的“謝公屐”。由于這種木屐便于登山,因此,人們又稱其為登山屐。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見,謝公屐在唐代已普遍用于登山。
此后,木屐依然活躍在中國人的世界。北宋時期的畫卷上,就出現過木屐。到了南宋,詩人葉紹翁在其《游園不值》中寫道:“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到了清代,胡適的父親、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曾在《和王部昀孝廉臺灣秋興八首》中寫道:“犬聲如豹吠村龍,蹴踏街頭木屐雙。”可見,木屐在當時的臺灣地區也很流行。
那么,為什么現在人提到木屐,最先想到的是日本呢?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四面臨海,多降水天氣,氣候潮濕。穿上木屐時,腳底直接與木屐的木質表面接觸,可以使腳的溫度保持在舒適的范圍。此外,木屐底部的長方體狀的木齒,使鞋底的高度增加,因此,著木屐在雨天氣中行走時,可以保持腳部干凈,不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因此,木屐最終在日本發揚光大。
木屐的制作材料,使人走路時會發出“噠噠噠”的聲音,這就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隨著社會的發展,鞋的種類多種多樣,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木屐也就漸漸從生活必需品變成了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