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華臻
時逢建黨百年,電影市場“七一檔”異常火爆,大量觀眾走進影院為紅色題材“打call”。《1921》《革命者》等甫一上映,票房迅速破億,熱搜持續不斷。主旋律影視作品屢屢成為“爆款”,正形成某種現象級的傳播效應。《覺醒年代》“處處有考點,篇篇是論文”,《山海情》“土得掉渣,嗑得上頭”,《懸崖之上》《叛逆者》讓人“熱淚盈眶”“看得肺疼”……一波波追劇熱潮,讓越來越多革命歷程的艱難險阻、英雄先烈的震撼事跡廣為人知。大量作品贏得了口碑、斬獲了票房,更成為熱門社會話題。
推開時間的閘門,走向歷史的深處,講好中國故事、黨史故事,也是影視市場回歸創作、優化創作的體現。且看時下熱映的一部部影視劇,善于抓細節、講故事是統一特質。在藝術呈現上,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革命志士,更是有朝氣、有秉性的熱血青年,他們不是歷史書中簡略的一句話、幾行字,而是有血有肉、觸手可及的百年前的“00后”。正如有人所評價的,現在的“主旋律”正變得愈發“沉下來了”。這種“沉”,是創作態度,也是創作鐵律。也只有在真切立體的敘事中,才能將宏大敘事落入人心。
百年風云令人無限感喟,但感動之余,更多人則在感嘆,有太多故事、太多人物自己之前竟然一無所知。的確,相對于厚重而豐富的歷史素材、旺盛而緊迫的市場需求,今天的經典好劇好片還是太少。用好紅色IP,講好紅色故事,需要在創作姿態上多革新,也要在傳播方式上多創新。現在影視產業高度成熟,傳播技術日漸發達,我們完全有條件也有能力激活波瀾壯闊的“集體記憶”。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生動描摹紅色畫卷,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