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2020年,中國向全球發布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低碳轉型既是人類生存的緊迫要求,也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機遇,在實現“雙碳”的目標道路上,中國的碳排放大戶大有可為。
數據表明,發電、制造建筑、交通運輸是中國的三大主要碳源。2017年全年我國碳排放總量就已達98.39億噸,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7.2%,房地產和建筑行業位于第一大排放量行列,其中建筑業排放量為49.1億噸,占總量的51%。作為建材的玻璃、鋼材、水泥的排放量為27億噸,房地產建設排放量為1億噸,房屋使用排放量為21億噸。
“如果一個房子從表面看又炫又漂亮,但房子內部空氣污濁并且耗能,這樣的房子就像空有其表的贗品油畫。”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張躍的這句話,給業內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為核心技術的科技公司特斯聯創始人艾渝認為,房地產建筑業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對數據進行監測、控制和計算,從而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效指導。
據艾渝介紹,在監測、排放和測量的標準上,中國還沒有機會站在比較領先的位置。目前國際社會對碳排放的統計有MRV和IPCC兩個體系,其特點是只能監測到國家整體體系,但無法監測到具體城市和區域的碳排放真實情況。
“我小時候去學校是走路去,父母上班也是走路去,前面是公司或者工廠,后面是機關大院,非常好,城市應該這樣規劃。在歐洲已經有很多城市強制把原有的辦公區域拿出一定比例作為住房,生產區分出一部分用于辦公。”張躍說。
他認為,將城市的工業區、生活區、商業區分開所產生的能耗占整個社會能耗的20%,這方面尚存在改進的空間。對于建筑本身而言,張躍建議企業建房子時如把50年居住時間提上去,則可降低建造過程中損失的能耗,同時在建筑過程中加入一些成本很低的巖棉做好保溫,也可降低未來高昂的改造成本。
某個時間節點內二氧化碳的排放停止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的過程被稱為“碳達峰”。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被稱為“碳中和”。今年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
雙碳目標不但促進企業進行能源革命、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也在促進企業把能源戰略放到自身發展戰略上。
從曾經的碳排放大戶,到如今與社會形成共生共榮的好生態,浙江建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祥帶領公司走出了一條循環發展之路。
據他介紹,自2015年至今,公司投資1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具體做法包括:用回收余熱發電,建立循環經濟電廠;用礦山和鋼廠的礦渣做成墻漆材料和地面材料,對生產廢物進行循環利用;將鋼廠產生的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使用循環水進行再生產。5年時間,公司已從前期的“痛苦期”進入“收獲期”。張偉祥坦言,盡管早期為節能減排投入了100億元,但進入“回收期”后,一年僅憑60億度的循環發電項目,年均收入就達20億元。
他認為,與節能減排不同,碳排放治理需要脫胎換骨式的技術革命。“我們在內蒙古烏海建了國內第一家用氫替代煤炭還原鋼的技術工廠,目前第一個30萬噸的小規模樣板工程在試生產中。由于不需要使用煤炭,氫還原技術可使碳排放降低60%至70%。我們希望整個集團4000萬噸鋼將來都用氫還原技術來做。”但他同時表示,新技術的投資成本過高,完全使用氫技術生產仍需要時間。
在碳排放榜單上,交通運輸業是全球第二、中國第三的耗能大戶。
“在中國,制造業和建筑業碳排放占比23.2%,交通運輸只有7.5%。全球交通碳排放占比是16.2%,為什么交通在中國只有7.5%?因為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截止到2021年5月只有199輛。而美國是837輛,日本接近600輛,連馬來西亞都達到了400輛。”能鏈創始人戴震認為,之所以交通能源在中國碳中和規劃的壓力很大,是因為中國要解決老百姓的買車需求,這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分析說,在千人保有量為199輛的情況下,汽車保有量已達2.8億輛;當千人保有量達到400輛時,汽車保有量會突破5億輛。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的原油進口依賴度是73.5%,在交通行業,中國的原油進口使用近2000億美金,如果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400輛時,數據可能會達到5000億—6000億美金。屆時,原油進口依賴度可能從73%上升至90%。
對此,戴震建議交通行業實現雙碳目標需在細分市場下建立新的經濟驅動模型,從而實現在某一細分市場的碳中和。
廣東長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啟強認為,碳達峰和碳中和都需要成本,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初期通過補貼或政策形式鼓勵綠電發展。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艾路明同樣認為前期的鼓勵非常重要。
“初期需要政策扶持,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綠電和可再生能源。但從長遠來看不能光靠國家補貼,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艾路明說。